谈宋江

作者:janeweijia  时间:2014/5/3 22:50:12  来源:janeweijia原创  人气:3811
  作为梁山领袖,宋江是作者竭力塑造的“忠义双全”的人物,但是吃力不讨好,找来的争议却很大。儒家思想的熏陶,使他固守于“忠”,江湖豪杰的品格,又使他乐于行“义”,有人称赞他是“忠义之烈”,有人则骂他是“奸诈之徒”。
  作为梁山英雄众望所归的人物,不可否认,宋江有着足以服人的人格魅力。他扶危济贫,仗义疏财,被誉为“及时雨”。他识人重义,有始有终,团结了许多兄弟。他有着卓越的组织和军事才能,率全体梁山义军获得一次又一次的辉煌的成绩。他有着清醒的政治头脑,入主山寨即竖起“替天行道”的大方匾,为梁山英雄定下了明确的行动目标,江湖好汉们但凡听是宋公明,无不五体投地,心悦诚服。
  他义气当先,在智取生辰纲后,事情败露,面对这件事,其实他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向上面汇报,说晁盖窃了生辰纲,给他立功的机会。第二种选择就是通风报信,把晁盖给放走,可是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他明明知道晁盖窃了生辰纲以后,犯了弥天大罪,因为晁盖是他的心腹兄弟。他又不想违背朝廷,可又担心晁盖,在这样的矛盾下,他选择了义。为兄弟铤而走险,这难道不是说,他是一个重情重义并且富有正义感的人吗?
  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宋江在书中出场时是个在职的“押司”,相当于现在司法部门的文书。身为执法人员,理当忠于职守,但他居然利用工作之便,为盗窃者通风报信,致使晁盖等六名盗窃者安全逃脱,此为大不忠。婆惜是宋江的妾,只因为不肯将宋江通匪的罪证还给他,便被宋江一刀杀了。尽管她私有应得,但如此无视夫妻情份,实为大不义,薄情寡义,随意杀人,亦是大不忠。尤其是杀人之后畏罪潜逃,更是典型的小人一个,遵纪守法的意识,连武松那样文化不高的粗人都不如。他被发配途中路过梁山,众好汉请他一起入伙,他坚决拒绝,理由是“小可不争随顺了,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何益?如不肯放宋江下山,情愿只就众位手里乞死。”可是转眼之间,他就把父亲和弟弟等人一起接上山来享福了,哪里还有丝毫的忠孝可言?强迫父亲做强盗难道可以称之为“孝”吗?此刻上山就不逆天理了吗?为什么此刻不一死,以保“忠孝仁义”呢?可见前面的那番托辞全为虚假,与忠孝无关,只与权谋有关,因为那时候不是宋江上山的最佳时机。
  宋江自幼学儒,忠君报国兼济天下的思想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功成名就,名垂青史始终是他追求的理想,可是奸臣当道,并没有他施展才华的机会,而且他将“忠”狭隘化了,他这是对皇帝的“愚忠”,梁山108将之所以走向败落,不仅仅是因为朝廷的腐败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宋江。他不明白尽管他对朝廷的忠心无可厚非,但是朝廷对于一个一直和它作对的造反队伍是不可能放心的,朝廷之所以同意招安,无非是无法用正规的手段把梁山造反之人通通剿灭,只好用招安的手段以贼制贼来消灭你。以宋江的聪明才智,他一方面知道要在朝廷里立足,他必须为朝廷做出一定的成绩,证明他的忠心,但是他不知道他表达忠心要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付出一个小校这么简单,而是要付出大部分的兄弟还有他自己的命,假如他一开始知道是这个结局,也许宋江会犹豫一下,但是这个时候,宋江已经陷入了一个建功立业的怪圈里面。
  宋江是力求忠义两全的,但最终的结局应该说是忠也没尽成,义也破损了,宋江曾作词: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不被理解的苦闷,究竟又博了多少人的同情?
  这就是我们眼中的宋江,一个矛盾的人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