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作文和语言表达
写作,就其本质,是思维经由书面语言的外化。一篇作文的成功,取决于才、学、识三要素。其中,学,指积累,包括生活积累和书本积累;识,指见识,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见解、主张。居于第一位的“才”,指的就是由语言表达中显示出的才华。对中学生而言,好的语言不仅能恰当地、精彩地表现思想,而且努力、自觉地运用好的语言,往往能调动、唤醒、牵动“才”和“识”的积累,使得文章情辞并茂、内外生辉。同学们可以回顾一下我们前面举出的诸多范文,它们无一不是语言表达的范例。
片段作文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它还是语言训练很好的形式。
例如下面这篇同学的片段作文,作者表现出的写作态度相当认真,思路清晰,语言通顺,有较好的写作基本功。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有着良好的结构段落的意识,首括句和收束句运用精当。就高考而言,从理论上讲,应能获得较高的基础等级分。在发展等级方面,作者力图追求的是“有文采”。为此,他写了两组共十个排比句,显示出较为开阔的联想能力和丰厚的知识积累。可是,具体到语言,就有点捉襟见肘,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不足。同学们可以对照自己想一想,如果我们不在发展等级方面做主动的强化训练,那么,即使高考临场时十分认真,能获得理想的发展等级分吗?退一步说,能获得理论中的较高的基础等级分吗?高考如此,对于竞赛作文、文学创作,不更是如此吗?
[例文] 爱护大自然(原稿)
大自然的可爱之处,不仅在于它有着奇特的山水,还在于它拥有着充满活力的生命。
大自然是生命的大自然。①从我们身边的柳树到沙漠中的仙人掌,②从草原上的野驴到山上的山羊,③从江河中的鲤鱼到深海中的带鱼,④从寄生在我们体内的流感病毒到寄生在烟草中的花叶病毒,到处都有生命的足迹。
爱护大自然,必须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⑤酵母菌使我们吃到发面,⑥而木耳使我们可以利用朽木中残存的营养;⑦玫瑰使我闻到花的香味,⑧而苹果使我们尝到果实的甜美;⑨知了使我们在夏夜听到大自然的旋律,⑩而百灵使我们在“花香”这个词的前面可以加上“鸟语”两个字。而且,不要忘了,我们人类也是大自然众多生物中的一员。爱护大自然吧----爱护自然,爱护生命,就是珍爱我们自己。
[简评]为了解说和修改的方便,我们为文段的排比句加了序号。
这位同学对“有文采”的认识,显然存在着误区。他认为用了排比句,就有了文采,实际上这是不够的。例如第一组排比句的四个分句,就存在这两方面的严重不足:对列举事物的选择比较随意,有些缺乏美感,有些缺乏时代感;句中欠缺必要的修饰成分,县的词语贫乏、情感单调。第二组排比句的六个分句,有的不够准确,缺少修饰和情感;有的取意狭窄,缺少应有的提升;有的造句艰涩,缺少灵动与活气。
对上面文段标注序号的排比句,在尽可能保留愿意的情况下逐一做出修改,就成了如下可称为“有文采”的作文片段:
[例文] 爱护大自然(修改稿一)
大自然的可爱之处,不仅在于它有着奇特的山水,还在于它拥有着充满活力的生命。
大自然是生命的大自然。①从弯弯河曲的婀娜杨柳,到茫茫瀚海的仙人球掌,②从辽阔草原上奔腾的野马,到雄伟高原上攀援的山羊,③从跃上龙门的黄河红鲤,到汇聚舟山的东海银带,④从加盟家庭的温驯宠物,到猖獗欧陆的疯牛病毒, 到处都有生命的足迹。
爱护大自然,必须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⑤酵母菌使我们吃到松软的馒头,⑥而木耳将朽木化为神奇;⑦玫瑰使我们陶醉于世界的芬芳,⑧而苹果使我们品尝到生活的甜美;⑨鸣蝉伴我们酣眠在大自然的夏夜旋律,⑩而百灵为我们啼啭出百花香的春光鸟语。而且,不要忘了,我们人类也是大自然众多生物中的一员。爱护大自然吧----爱护自然,爱护生命,就是珍爱我们自己。
若在修改中有新的想法涌现,当然也可作更灵活的修改:
[例文] 爱护大自然(修改稿二)
大自然是生命的大自然,从给都市以绿色的嫩草,到沙漠中指引着通向绿洲道路的仙人掌;从草原上自由驰骋的骏马,到山顶上傲视四野的山羊;从大海上自由翱翔的海燕,到湖水中自由嬉戏的天鹅----大自然中到处都有生命的足迹。还有不辞劳苦辛勤工作的蜜蜂,还有看似微不足道,却是全球第一产氧“大户”的藻类,还有利用朽木中残余营养顽强生长的木耳----生命遍布大自然的每个角落。不论是寒冷的南极与雪峰,还是炎热的火山口与沸泉,甚至我们每个人的皮肤上、肠胃里、血液中,也都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生存着,它们虽然小到用显微镜都难以观察到,但它们却是生命中的最顽强者。可见,大自然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世界。
正因为如此,我们爱护大自然就必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试想一下:没有乳酸菌,我们怎能喝到可口的酸奶?没有种子植物,我们怎能品味到百花的芳香与果实的甜美?没有各种昆虫与鸣禽,我们又怎能在夏夜欣赏到鸟语虫鸣的大自然的和弦?而且,不要忘了,我们也是大自然众生中的一员。因此,热爱大自然,就请珍爱生命,保护生命,不要让近百年以来物种加速灭绝的悲剧重演,否则,下一个灭绝的物种,也许就是我们人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