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意千秋,“利”挽狂澜
作者:佚名 时间:2015/8/30 21:07:4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38
在李密的这件事情上面,晋武帝的利益何在呢?我们来看晋武帝征召李密之目的为何,明确了目的,也就看清了利益。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拢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晋武帝继承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其实是为加强思想统治。显然,上述两点也即晋武帝自身利益所在:一是收买民心,显其胸怀宽厚;二是孝治天下,显其清正廉明。
这样,我们发现,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必须解决两个难题,他得给晋武帝算算帐,通过他的“花言巧语”告诉晋武帝:一,准其不仕实能收买民心,显其胸怀宽厚;二,准其不仕实能孝扬天下,显其清正廉明。
那么,李密如何“自圆其说”的呢?
如果我们能站在李密面临的两个难题的高度去审视《陈情表》中李密所陈之“情”的话,就会发现其中的“玄机”了。李密陈情的内容是什么呢?一,极写苦情。首段,作者极写自己命途坎坷及家庭的特殊不幸。作者自小父母皆离,自己又体弱多病,家里人丁稀少,只与祖母相依为命,更可怜的是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其“情”之苦,实属罕见。二,极写恩情。作者亡国之臣,却被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皇恩浩荡,矜育旧臣,非陨首所能上报。三,极写难情。“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四,极写孝情。“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费离。”“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五,巧谈“孝治”。“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新朝尊崇“孝道”,圣上你焉会不成全一颗赤子孝心?
如何审视呢?在做具体诠释之前,我们必须关注文中这句看似可有可无,实则是最不可缺的“画龙点睛”的话:“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厚土实所共鉴。”这句话有何深意呢?显然,作者是要暗示晋武帝,他在表中所陈之方方面面的“情”天下人皆所见明知——他们都睁大眼睛看你如何行为呢。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行为得当,这是一个绝妙的向天下人显示你的“圣明德行”的机会;当然,行为不当,那必将事与愿违,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那么,怎样才算行为得当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重新审视李密所陈之“情”,“谜底”就可以揭晓了。不难看出,所陈内容之“苦情”﹑“恩情”﹑“难情”,此三者皆是着眼于难题一的。你不是要收买民心,抚恤亡臣,以显其胸怀宽厚吗?李密我就是最好的“范例”。你的“皇恩浩荡”,天下人都看见了,而我如此的“苦”,如此的“难”,如竟不得使你网开一面,那让天下人如何信你之胸怀宽厚,而心服于你呢?你若真想笼络人心,那还是行个“方便”吧,如此,难题一便迎刃而解了。另外,所陈内容之“孝情”、“孝治”,此二者自是着眼于难题二的。你不是要孝治天下,让天下人皆尊崇孝道吗?我李密就是榜样中的榜样,倘若像我这样孝子,这般的孝情,竟无法得到成全,那让天下人如何以“孝”为尊,而新朝又如何得以孝治天下呢?这样,难题二也就不攻自破了。总而言之,准我不仕实能如汝之愿;反之,事与愿违。趋利避害,唯君图之。读者若能了此“玄机”,那晋武帝之欣然应允,也就不足为奇了。
综上所述,《陈情表》此文确实写得“情深意长”,但在温情脉脉的面纱背后,却藏着一把锋利无比的“利益”之剑,正是这把“利”剑,成功地攻破了晋武帝的防线,从而最终说服了晋武帝。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