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学反思

作者:寿宁一中 叶家层  时间:2008/4/30 11:48:42  来源:会员改编  人气:9540
  《陈情表》写于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公元263年,司马昭遣钟会、邓艾等灭蜀。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晋武帝)立即废除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晋武帝初年,为了安抚蜀汉的士族,同时也为了吸引吴国的士族倾心于晋朝,减少将来灭吴的阻力,于是对蜀汉旧臣采取笼络收买的怀柔政策:或任命他们留在中原的子孙为官,或征召他们自身赴京城洛阳任职。李密就在征召之列。作者作为亡蜀降臣,如果不应召,会被认为是“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但此时作者卧病在床的祖母已90多岁,作者实难赴任。为了说服晋武帝,作者巧妙地利用当时皇上“以孝治天下”的幌子,写下《陈情表》,推托祖母年岁已高,无人奉养,要求暂缓赴任。晋武帝只好答应他的请求,并在生活上给以优厚的照顾。 
  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文章。全文虽不足500字,却成为千年传诵的抒情佳作。正是因为作者以“孝”为核心,将诉情与陈理交融一体,真挚地表达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感情,详尽委婉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终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同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李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李之终也。”在当今“孝”这一传统美德被逐渐淡忘的特定时代,对中学生谈谈有关“孝”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作为一篇精典的文言文,我们又不能忽视文言知识教学,否则就成了政治课。因此,针对这样的一篇文言文,我在分析文章内容时,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①“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本文是围绕哪句话叙述怀理的?为什么?②文章作者是如何打动皇帝的?通过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确的本文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寓情于理的特点;也感受到了文章情理交融,真切感人的艺术效果。这一点本节课上得较成功。 
  但感到遗憾的是分析得不够具体: 
  孤苦之情: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责无旁贷。 
  两难之情: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感恩之情: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 
  两全之情:尽节日长,尽孝日短。 
  我在分析文中的“情”时,只点到“祖孙更相为命的悲戚之情、应召与奉亲的矛盾之情和新朝宠遇的感激之情”。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