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固定结构知多少
作者:湖北省秭归县杨林中学 周立雄| 时间:2005/5/24 11:12:3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463
1. 句中嵌有“奈何”、“如何”、“若何”(“奈……何”、“如……何”、“若……何”)的
固定结构。
A、表示疑问时,疑问代词“何”常与“奈”、“如”、“若”结合成“奈何”、“如何(何
如)”、“若何(何若)”等固定结构。“奈何”、“如何(何如)”、“若何(何若)”相当于“为什么”、“怎么”、“怎么样”或“怎么办”。初中语文教材上这样的句子有以下一些: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何如,怎么样。)
译文: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
②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宋定伯捉鬼》)(何如,怎么样。)
译文:步行太迟缓,可以两人交替地背着走,怎么样?
③岱宗夫如何?(《望岳》)(如何,怎么样。)
译文:泰山的景象怎么样?
④此为何若人?(《公输》)(何若,怎么样。)
译文: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⑤魏王何如?(《魏武将见匈奴使》)(何如,怎么样。)
译文:魏王这个人怎么样?
B、“奈何”、“如何”、“若何”等固定结构之中还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或动词性短语,成为“奈……何”、“如……何”、“若……何”等表示疑问的结构形式,相当于“(把、对)……怎么样”、“(把、对)怎么办”等。教材中这样的句子如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如……何,把……怎么样。)
译文:凭你的力量,连魁丘这座小山丘就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如……何,把……怎么样。)
译文:凭你的残年余力,连山上的一棵草就奈何不了,又能把这么多的土石怎么样?
C、在“如何”、“若何”中插入代词“之”后,又形成“如之何”、“若之何”的固定结构,用以表示询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怎么办”、“怎么样”等。如: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如之何,怎么。)
译文:心爱的人在远方服役,教人怎么不思念?
2. 以“不亦……乎”成句的固定结构。
这是疑问句中用来表示委婉反问的一种固定结构。其中否定副词“不”作状语,语气
词“乎”表示疑问,助词“亦”无实际意义。“不亦……”相当于“不(不是)……吗”、“难道不……吗”。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不亦……乎,不是……吗。)
译文:学习并能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而不怨恨,不是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吗?
3. 以“何……之有”成句的固定结构。
这是在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的形式基础上构成的一种固定结构,用来表示反问。
翻译时,疑问代词“何”与前置宾语相连置于动词“有”后,“何……之有”就是“有何”,译作“有什么……”。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何……之有,有什么。)
译文: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何……之有,有什么。)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
4. 以“得无……乎”成句的固定结构。
用来表示推测、揣度等委婉疑问的一种固定结构,相当于“恐怕(该不会、莫非)…
…吧(吗)”。其中,“得无”也作“得毋(得微)”,“乎”也作“邪(耶)”。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得无……无,恐怕……吧。)
译文: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有所不同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