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读800本书,我怎么读文学?

作者:高盛元  时间:2017/4/1 17:45:29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348
  我猜大家来,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看到了海报上第一句话,“帅哥兼才子”,这个不好意思,让大家失望了。再一个可能是冲着“800本书”来的。这个不太好表演,没法现场给大家表演看书。
  三年读800本书,不算少。读了多少好书呢?实话说,没读多少。所以我要分享的第一个经验是:多读好书。怎么知道哪本书是好书?那就需要多读不好的书。大家不读点儿差的,就不知道什么是好的。
  所以还得多读,读多了,读破一百本、二百本、五百本,炼成一副火眼金睛。回过头来,再一点一点去细读那些好的、经典的。
  本来我想一上来就给大家推荐什么《红楼梦》、莎士比亚,后来想想,太假了。我也是读了好长时间才能读进去鲁迅、读进去《史记》。我是从哪儿开始的?我是从郭敬明开始的。但是你读多了,发现有更好的,就不愿意再去翻那些差书了。
  但是如果你连差书也读不下去,就不太好办。这就是我要谈的第二点,读文学,你得从心里边喜欢它。什么是喜欢?读完一本书,就去跟别人讲讲,别人露出敬佩的眼神,觉得心里美滋滋的,这不叫喜欢。你喜欢的是别人夸你的感觉,不是喜欢文学本身。木心说,有人一读书就卖弄,多读几遍吧,多读几遍就不卖弄了。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谈谈什么是喜欢。这是汪曾祺的一篇小说,叫《鉴赏家》。
  这个鉴赏家是谁呢?他叫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很喜欢看人画画,但只喜欢看一个人画,就是季匋民。季匋民画画有个习惯,喝二两花雕、就半斤水果。他吃的水果都是叶三送的。他不喜欢别人看他画画,叶三除外,因为他觉得叶三真懂。我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好不好。叶三说好。为什么好?因为紫藤里有风。季匋民很高兴,说你怎么看出来的?叶三说,因为紫藤叶子是乱的。季匋民顺手就题了一行字: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再比如,季匋民画了一只灯台上的老鼠。叶三说,你这画的是只小老鼠。季匋民说何以见得。叶三说,它很调皮,尾巴卷在了灯柱上。还有一个例子。有一次叶三给季匋民送了一些莲蓬,季匋民顺手画了一幅莲花。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的不对。都说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花,但是有这么多莲蓬。季匋民说,今天还是第一次听说。于是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很值钱,但是叶三一幅没卖,死后一起放进了棺材。
  我说这个故事,是想说明一个人真喜欢一件东西是个什么状态。叶三没有知识,不懂什么绘画理论,不知道透视、聚焦是怎么回事,但是他能看出画的好坏,能看出其中的道道儿。为什么?因为他喜欢。如果我们真的很喜欢文学,就会像叶三一样,专注地看,看进去,看懂了。
  所以我接下来说的一点,就是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这个别人指什么?书评家、豆瓣上的评分,等等。评论家拿了钱就可以乱说话,把一本很差的书吹上天。豆瓣也不靠谱。文学史总可以信了吧?不能。文学史就是一部权力史。谁规定了哪本书能被写进文学史,哪本书不能呢?谁规定了这个作家在文学史上占一章还是占一节呢?谁规定了鲁迅是现代文学的老大而张爱玲注定不能排第一呢?这里边儿有很复杂的因素。说白了,文学史还是历史的一种。是历史,就有它的虚伪。你能相信历史么?胡适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能相信他人么?萨特说,他人即地狱。你能相信自己么?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同学们会说了,这也不能信,那也不能信,你说的话能信么?也不能。那你还说什么?好玩呗。
  还是那句话,读多了,有自己的判断,会形成自己的趣味。什么是趣味呢?喜欢读鲁迅的人,不一定喜欢读汪曾祺。但是喜欢读汪曾祺的人,会喜欢读木心,喜欢读周作人,还会喜欢张岱,这就是趣味。一个人读什么书,决定着他写什么样的文字,决定着他会成为什么性格的人。
  所以我们常常会因为一本书,进入一个作家。读到一本喜欢的,就会把这个作家所有的书找来看。但是读全集是一件让人失望的事。没有哪个作家是完美的,鲁迅也不例外。
  但是我们会遇到读不懂的时候。同学们会说了,有什么读不懂的,不就是白纸黑字么?小说还读不懂?文章还读不懂?我举个例子。大家中学时候学过《木兰辞》,《木兰辞》的第一句是什么?“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唧唧”是什么意思?大家都说是织布机的声音。这就没法解释了,后面说“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都听不见机杼声,“唧唧”怎么会是织布机的声音。所以,“唧唧”是叹息声。但是孤例不证,不能这么武断下结论。大家还学过《琵琶行》。《琵琶行》里有一句,“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这个“唧唧”是什么意思呢?叹息声。所以大家以为自己知道的东西,有可能是不对的。
  我再举个例子,比如说《西游记》。《西游记》近年又火起来了,很多电影开始改编。大家肯定觉得《西游记》是一部儿童文学,每一回都是对前一回的重复。每次唐僧他们遇到妖怪,再消灭妖怪,下次再遇到妖怪。可是我有个问题,这些妖怪从哪儿来?这些妖怪都是从佛祖、菩萨、天上的神仙那儿来的。我去你那里取经,妖怪从你那里来,这个经,我是该取还是不该取,取了又有什么用?当唐僧师徒到了藏经阁的时候,佛祖的两个大弟子问唐僧要人事。我们可以拿这个和现实做一点比照么?不敢比,没法想象。所以大家觉得读懂了的东西,实际上没有。我们看起来一望而知的文学,实际上一望无知。
  读不懂,又不能硬读,可以参考适当的解读。因为大家不是中文系的学生,没必要去看很多专家、学者的解读。读他们写的东西比读文学本身还费事,没这个必要。我推荐给大家一类解读,是作家的解读,比较好读,谈问题又能谈到点子上。现在很多做文学研究的人,谈问题有点隔靴搔痒,就是因为缺乏一点写作的经验。这不是说每个学者都应该成为作家,但尝试一点创作就会对这里面的甘苦体会更深。
  这里推荐给大家毕飞宇的《小说课》,这是他在南京大学的讲稿,今年新出的。还有王安忆的《心灵世界》。林庚的《唐诗综论》和《西游记漫话》都很好。大家总觉得林庚是个学者,实际上他是写诗出身的,他能写诗,谈诗也谈的很深刻,发现了很多别人没发现的问题。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也很好。他说《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欲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说《红楼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都很精辟。上面这个余英时的《<红楼梦>里的两个世界》是一篇文章。他是个搞历史的,是钱穆的学生,但是这篇文章我觉得把《红楼梦》谈的很清楚,大家可以看看。
  这些都是可以适当参考的,但是买椟还珠就不好了。重要的还是文学本身。
  说了这么多,那么读书到底有什么用?我不想说很多空话,我就讲一点自己的体会:读书让我们成为自由的人。现在很多年轻人标榜要自由,自由是什么呢?是我们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别人无法给我们洗脑,我们有自己的意志。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自由可言的,别人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没有辨别的能力,被各种既定的观念洗脑。标榜自由,这本身就是一种被洗脑的行为。年轻就一定是叛逆的么?叛逆不要紧,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生存的现实,关注这个想方设法愚弄我们的世界。
  大家看到屏幕上我放了很多作家的照片,有了这些人,有了这些人创作的文学,才有了我们更为宽广的精神世界。这里面有我们熟悉的。比如说北岛,北岛说,就算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比如说鲁迅,鲁迅说,有缺点的战士还是战士,再完美的苍蝇也是苍蝇。比如说顾城,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比如说张爱玲,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比如说木心,木心说,我是一个在黑夜里大雪纷飞的人啊。比如说海子,海子说,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文学让我们自由。
  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谢谢各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