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核心缺陷:着力培养“前现代人格”
作者:佚名 时间:2017/4/7 16:50:0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77
所谓“前现代人格”也就是一种原始人格,即一个人的心理世界和情感模式没有得到梳理和塑造。最近流行一本心理学的书叫《巨婴国》, 里面描述的巨婴心态就是一种“前现代人格”,这种人在还没有从婴儿期的敏感、脆弱、虚幻和极端的状态走出来,在情感反应模式上呈现出杂乱繁多的特点。他们普遍无法控制恐惧、自卑和懦弱等消极情绪,一旦遇到较大的压力和不顺利的情况,就很容易陷入焦虑,甚至可能出现心理崩溃。
中国人到欧美旅行,会有一个强烈的直观冲击,就是那些地方的“人”看起来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呢?第一, 就是表情比较放松,习惯性的带着微笑!这对不太会笑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刺激:为什么人家没事就那样微笑着呢?第二,这些老外普遍比较“高冷”,对于意外情况能够保持比较理性。比如遇到一些冲突的事,中国人本能就是大声责骂,发泄不满,而他们基本上可以控制情绪,以理性的方式进行协商解决。这两个看似简单的差异,其实相隔了上千年的文明进程:一种是经过心理学和价值观塑造的现代人格,一种是“纯天然”的原始人格,也就是本文所说的“前现代人格”。
中国人普遍的“前现代人格”是数千年农耕社会的产物,农耕生活非常的简单枯燥,并不需要面对太多的人际沟通和逻辑分析,因此对人格类型的要求是很低的!在农耕社会,一个木纳寡言的“老实人”、一个沉溺于虚幻意境体验的“文人”,生活中并不容易遇到太多的问题,或者说,这种较低级的生活状态掩盖了他们人格类型上的缺陷。但现在已经是现代社会,现代文明的信息已经大范围的覆盖全球,中国人依然在人格类型是普遍的处于“前现代”状态,就是与我们的教育有关了!
中国教育并不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或者说,中国教育忽略了人类心理的基本规律和常识,这造成中国人的心理发育水平长期处于低幼层次,具有现代人格的中国人非常的罕见。一个直观的观感就是大街是面带自发微笑的人特别的少,遇到意外情况就歇斯底里的人却非常的多。
首先,中国教育完全无视于孩子需要得到平等尊重这个心理需求,而是以“分数”为核心讲他们分为三六九等,以“好生”“差生”“拖后腿”等标签对孩子进行羞辱,从而普遍的培养其了孩子们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同样,这也培养了一部分学生的优越感和冷漠,最后形成了所有孩子普遍性的对于他人的敌意和自我保护,也就是普遍性培养出了不合作的心态。
其次,中国的语文教育不培养基本的逻辑分析能力和逻辑理解能力,而是花大量时间培养孩子的所谓“文采”,强迫孩子“抒发真情”、“理解作者的真情实感”,过度的强化了孩子们情绪体验的敏感,这种过度的敏感会阻碍孩子们理性潜力的发展。现代人格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以理性思维审视自我的情绪”,从而将原始的、本能的情绪波动纳入到一个健康的心理范围内。这既是现代人格的基础,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但中国教育不断的强化孩子们“情绪化”的感受力,以唐诗宋词的虚幻意境和“爱迪生救妈妈”的虚构故事来“激荡”孩子们的情感,这种使得中国人的情感模式过于敏感丰富,很容易情绪波动,甚至陷入狂热,比如很容易被传销术和成功学所蛊惑。在工作中,也容易被工作压力“激荡”出巨大的心理波浪,以至于对高强度工作缺乏耐受力。
而且据我个人观察,那些中文系的大学生是非常敏感脆弱的一群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且敏感多虑,“穷酸气十足”。如果不当老师,他们普遍很难在高强度的工作竞争中有所作为。而我们孩子的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就是被这样的一群人所实施,这也就是很多家长对学校教育不满的原因,特别是那些个人工作能力较强的家长,潜意识中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更理性、更专注,希望更多的理性教育,和现代人格塑造,这恰恰是那些中文系背景的老师所无法完成的任务。那些对着几棵花花草草就可以“浮想联翩”、“感怀落泪”的所谓“才子”,其实都是前现代人格的活化石,是根本无法承受现实工作的巨大压力的。这样的人如果进入职场,很可能会遭遇心理崩溃,你说那些能做到中高职位的家长会甘心把自己的孩子交给这样的人吗?很显然是不会的。
所谓“现代人格”,就是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勇敢、平等和理性等现代人的人格特征。首先,他的安全感很强,因为他获得了无条件的尊重和接纳。一个人只有具有了很强的安全感,他才可能沉下心来做事。任何安全感缺乏的人,无论其多么的聪明,他都很难长时间从事细致的工作,因为聚精会神的专注会调动一个人的潜意识资源,而如果潜意识记忆中有很多不安全感的记忆,这种意识调动就导致精神上的痛苦。也就是说,中国学校教育中对于孩子粗暴愚蠢的伤害,会伴随孩子的一生,特别是那些优秀的,将来从事高智力工作的孩子。
其次,现代人格还包含了对于他人的友好,宽容和接纳。婴儿对于他人更多的是恐惧,躲避和多责。一旦他人做了什么让婴儿感觉不好的事,婴儿的反应就是大哭,内心充满了悲伤和痛苦。而这种婴儿式的对于他人的态度,恰恰也是很多中国成年人的心态。而一个人要具有对于他人的信任、接纳和宽容等成年人的心态,则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而中国教育在这方面的训练基本为零。这就使得中国人基本上还是以一种本能的、原始的、婴儿式的心态面对他人,这使得中国人在维持人际关系方面耗费了过于巨大的心力,遭受了过多的内心煎熬。具一项统计表明,中国人在工作中最大的一项压力和挫折感来源,就是他人的不友好、不合作。甚至有一种说法,在某些体制内单位,工作能力差不要紧,只要会“做人”就是最大的本事。这种所谓的“做人技巧”,其实就是能够把方方面面的巨婴都照顾好了,这的确也是一项巨大的工作。
所以,虽然中国学校出来的学生虽然学习了很多的知识,但是基本上都不具有适应现代社会高强度、高压力工作的能力。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会在将来的工作中陷入焦虑状态,中国教育在他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造成的心理创伤和人格缺陷永远不会消失,会以潜在的方式伴随他们一生,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不断的给他们制造焦虑。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自我虚构一个“回归田园”的心理梦想,给自己彻底逃离职场创造借口,也就是一种心理崩溃后而产生的幻象。
其实,现在这样的人已经很多了,他们在工作压力下非常的焦虑,已经无法有效的组织起自己的认知资源来聚焦工作。这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焦虑,就是一种“前现代人格”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表现。这些人就是中国这种原始人格教育的受害者,如果中国教育还不改变,不以培养现代人格作为核心目标,这种情况还会不断加剧,一批批原始人格的人从学校走出来进入社会,最终会给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造成巨大的损害。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精英就是一副苦大仇深、忧国忧民的巨婴表情,并将哀叹、绝望等婴儿情绪定义为高价值的“家国情怀”。可以说,这其实是汉文化这种古老文化的一种基因缺陷。
敏感、脆弱、多虑、自怜、爱哀叹、爱幻想、易狂热、难以行动,这些都是巨婴心态的特点,也是前现代人格的特点。破除这种与生俱来的原始人格,建立起冷静、理性、自信、勇敢、友好、现实、迅速行动的现代人格是基础教育的最核心目标,也是首要的目标。这个目标没有实现,其它什么奥数、国学、诗词都是没什么意义的东西。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