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河东:我为什么支持应试教育

作者:佚名  时间:2017/5/20 17:18:3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60
  关于大陆的应试教育,被太多的人诟病与指责,而这种强烈的反对声音几十年来一直不绝于耳。发出这种声音的人,既有这种教育方式的伤害者,也这种教育方式的受益者,有体制外的,也有体制内的。尽管如此,应试教育一直延续着,只是局部有一点点可以忽略的改观外,其余一如既往。
  面对应试教育,梁河东老师通过理性的分析与考究后认为,应该给予支持。教育出现的问题与呈现的弊端,最主要的动因不在于应试,而在于其他。
  考试
  应试,即考试,它不应该背负如此的社会包袱。如果你能指出一个办法比它好,那么它就可以废除,在找不到比它好的方法之前,尽管它有很多的问题,但它依然是最好的办法,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社会都是有积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纵观古往今来的情况,考试就是体现一种公平。废除科举后的百年,大陆也开始实现了公务员考试。当年废除科举时,先贤梁启超与先哲胡适曾大声地说,“不能倒尿盆时,连婴儿也倒了”。他们深刻地认识到,科举是有极大的问题的,但一定要保留其好的一面。所谓许多的彻底变革,就是极端的一切革除,现实告诉我们,它走得较远了些,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砸碎一个旧世界,但没有造出一个鲜光完美的新世界。这既不符合传统的“中庸之道”,也不符合西方文明的基督教义之“合乎中道”。
  当社会上横行官二代、官三代、权力市场化、商人买官,通过官权更好地捞钱时,先知孙中山就提出了五权宪法中的“考试权”——将考试权还给百姓,以后当公务员,必须通过相应的考试,无论是谁。
  现代有人推崇民国教育,无论那时的小学、中学或是大学,大部都是通过考试;特殊人才,通过特殊渠道。
  横观现代西方的教育,依然考试是不二法门。考试成绩,依然是学校录取的最主要依据,哪怕来自穷乡僻壤,还是总统的女儿。梁河东看过一个有关法国大学录取考试的新闻,那个法国的女孩通过大学考试,她知道后,立即从地上高高地跳起来,其高兴程度,真可以说无法用言语形容。
  奥巴马总统曾对全美中学生演讲时,同样阐述了上学考试的重要性,“某某家境贫寒,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依然不放弃奋斗,今年他通过了某某大学的考试,我们为他高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这个演讲)
  冯秉诚,北大生物系毕业生;上世纪80年代初,他公费到了美国,后来在西方储备大学做医学教授,他曾说,“你在学校里,许多课程都要学,即使你认为有的没用;其实,你认为没用的,也是有用的”。哈佛终身教授丘成桐,华人数学家可以说排名在前二位,远超华罗庚陈景润等,他曾多次指出中国的教育所在,与北大论战过,可是他从来未没批评过“应试教育”。
  封锁
  “平民上升的通道被关闭”,“十八年的奋斗,只是为了能和你坐下来喝杯咖啡”……这一切都在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阶层固化”。
  身处社会底层或是某个中下层的人们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找不到出路,哪怕他是优秀的,也可能被埋没或是毁掉,从而让社会失去许多的人才。这一点,恰是百年前,先知孙中山在当年给李鸿章的上书中曾指出的“地尽其用,人尽其才”。
  从个体上,通过一种奋斗的方式来改变自己命运,让自己生活过得好一些或是实现某个理想,这是正常现代人的追求,无可厚非。如果关闭了他奋斗的大门,那么他就会绝望;如果无数的绝望聚在一起,最终伤害的是社会。孙立平教授曾指出,当前大陆最大的问题就是“国家的方向感、中产的安全感、底层的绝望感”。现代人活得有希望感、有奔头,才是正常国家。
  传统中,读书是改变自身命运与变换社会阶层身份的方式,学而优则仕,仕后就进入另一个阶层。几十年前,道路似乎宽了一点,就是通过当兵、读书与做生意;然而今天,对于社会底层而言,这三条路则变得更为艰难。与梁河东老师同岁的范雨素女士,她来自一个农村、历经婚变、带着两个女儿活在北京,她写了一个长文,文中说“文字改变不了我的命运;读书与写点文章的目的是除了吃饭后还要有点精神寄托”。范女士说得坦然然,好像是没有怨言,没有痛苦与挣扎,但认真品味她的文字,会惊人地发现,她怨言已经发尽,痛苦已经到了无奈,只能如此地活下去。平白的坦白,更折射出一种底层的无奈与痛苦。
  当然,有人还指出,为数不多的社会底层逆袭的事例,但万里挑一的个案与偶然的情况,不能代表封锁高墙的现实。
  病因
  当年改革开放时,一位有识之士曾说,“改革是一条曲折与困难的道路,但也是所有比较坏的方法中最好的方法,在未找到好的方法前,只能这条路可走,走一步看一步吧;横前眼前的河总要过去,让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吧。我最为忧虑的一点,所有的改革都可以失败与失误,但教育不可以”。
  先生的话过去30余年了,教育也得了极大的改观,硬件方面:现代化的教室、富丽堂皇的校园;软件方面:不断地大量吸引各方面的人才,加大人文方面的建设。但是当前的现存的问题也相当突出:教育指导思想有问题、有大楼无大师、教育产业化、教育行政化与教育的商业化;教育系统中的腐败、学术造假、点招不公平、区域不公平等。
  承认问题与现实,好与坏、痛与忧,都要面对与解决。但将所有的问题或最重要的问题归结为应试教育,是极其不正确的与不符合事实的。
  20余年前,梁河东老师曾经看过一本书。书中一再阐述,无论你如何地咒骂教育现实,无论你如何痛骂不公平,但你活在这里,除了接受并在现实的道路上拼搏,你没有其他的方法,你反抗不了现实。观点之鲜明,言辞之中肯,让人拍案叫绝。
  公平
  教育公平,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不公平不要紧,只要做到人尽其力与人尽其才即可。从社会角度讲,社会得到良才,他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没有埋没人才;从个体讲,他改变了自身的命运社会身份,充满希望之后有一定的获得感。
  有人讲,现在上学没有用,有点道理,但不是真理。从几个角度讲,一、有人已经看不到希望,在无奈中放弃了;二、现实社会上许多穷二代农二代,考了不好的课系,或自己天资与能力不怎么行,所以在社会上仍处于不好的境地;三、经济生活中,一些大学生不如初中生,学个手艺挺好,拿的薪水也不低;部分大学生毕业的薪水不如农民工。四、有人一出生就比你奋斗二十年的起点高……这些都是现实,都是社会的痛点,尽管如此,还是要从积极的意义出发,鼓励人们奋斗与前进。
  范雨素说过,她是一名家政,主人家是胡润排行榜上的富翁,看到主人家为孩子请了人大的学霸给自己的孩子补课,而自家的孩子只能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甚至还面临被驱赶的现实,对比之下的心情是凄凉的。
  反对应试教育的你,能给范雨素出一个办法吗?假如范雨素的孩子通过良好的教育与条件,将来拿到一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那是对人类多大的贡献啊!获奖不是没有可能,哪怕千万分之一,都要争取,于己于社会都是有益的。如果你不能为范雨出个好办法,那么让孩子继续母亲的命运,其结果意味着是什么?!所以,要给所有的孩子与家庭一个教育的公平,其余不需要。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