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立老师详细解读2017年全国1卷2卷3卷作文题

作者:佚名  时间:2017/6/20 8:59:0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96
  一、《南方教育时报》深圳资深语文老师点评高考语文卷:
  中国情怀 国际视野 水平很高
  高考首日,作文题再次成为全国热议的焦点。今年广东考生使用新课标语文全国I卷,作文题列出了“一带一路”“大熊猫”“共享单车”“空气污染”“高铁”等12个关键词,要求考生选取两三个,写一篇文章帮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本报记者专访了曾多次参加高考阅卷和模拟高考命题的深大附中资深语文老师康立,请他介绍点评这道作文题和今年的语文卷。
  接受采访时,康立老师称赞今年的作文题“理论含量和技术含量”都很高。他介绍说,今年全国I卷的作文从分类角度看,是现象型材料作文和名词并列型材料作文。这样的题目留给学生巨大的写作空间,可选的组合很多,易于学生入手写作。但康老师同时认为,这个题目可谓“好入手,难写好”,学生选择两三个关键词进行创作,就必须阐明几个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重大考验。“好入手,难写好。也正体现了高考命题对区分度的要求,因为高考毕竟是一个选拔性的考试,需要分出高低。”康老师点评说。
  对于这道作文题,康立总结了4个特点:1.贴近时事,贴近时代,整天坐在教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很难写好;2.信息量丰富,形成了巨大的写作空间;3.12个关键词涵盖广泛,涉及了城市、乡村、传统、现代、文化、科技等因素,体现了面对各地各类考生的公平性;4.“向外国留学生介绍中国”这个命题角度非常新颖,近年来的高考题和模拟高考题中都很少出现。“这道题目兼容了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让很多高三老教师都觉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命题水平很高。”康老师说。
  不仅作文题让老教师们击节赞叹,对2017高考语文卷,他们也给予了很高评价。康立认为,这份试卷,体现了高考政策“平稳过渡,强化思维”的特点。他提到,今年的语文试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阅读量的增加。“以往,阅读环节分实用性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两道题,学生只需选择一道作答。今年两题都成为必选,这就意味着学生答题的阅读量上升了数百上千字。”康老师说,“当然,这个变化并不突然,教育部等机构早在半年前就下发了通知,各学校都已针对这一点做了半年的训练,因此学生应该能够适应。”
  二、新意扑面拍案,做人为魂击节——2017年高考全国卷II作文题简析
  2017年号称“新高考改革元年”,命题的动向值得我们格外认真琢磨分析。全国卷总共三套命题,不可割裂来看。对于教育部考试中心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密切关联的整体。其中的三道作文命题,尤其值得互为补充,互为参照。如果你只看你所在省市的那套题,那么既狭窄了自己的眼界,又误会了国家的用意。
  今天专门对全国卷2的作文题进行一些分析。(2017全国卷2适用于甘肃 青海 海南 内蒙古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宁夏 新疆 西藏 陕西 重庆。原题附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一、命题“新意”显著,形式独到。
  以前的命题中,也出现过选几个名句作材料的形式,但是它们都是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或中心的,一般都会出现同一个核心词,审题比较简单,甚至一目了然。而这道命题前所未有,新意体现在两点。一是所选句子的主题、中心都不一致,即没有围绕一个核心,这就需要考生自己进行分析,联系,寻找或者建立某两三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二是选句的数量多达六句,有的还需要理解一番,第一眼会比较吓人,待看到选“其中两三句”,便感到新颖而又合乎高中生思维程度的实际。在这样一个创新为本的时代,命题的创新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的潜移默化。
  二、内容都以“做人”为方向,思想厚重。
  这古今六句,全都是议论性思想句,且都关乎做人,命题者可谓用心良苦。高考作文要考查的两个最主要的方向,就是思考人生和分析社会,当然这两者都会牵涉到历史、文化等。全国1卷的作文命题主要是后者,而这道命题显然主要是前者。做人是一个价值永恒的作文话题,无数次体现于高考命题中,只是角度各异,侧重有别,折射出时代的精神。这正能量满满的六个名句,有自强的不断追求,有怀乡的精神寻根,有卓尔不群的超越意识,有胸怀天下的高远志向,有敢字当头毫不畏惧的担当,有追随时代有所作为的气魄,提供了丰富而厚重的信息来启发作文。
  三、彰显中华优秀“文化”,视野广博。
  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之一,就是国家为了增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软实力,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学校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在高考命题中体现这一点一直在推进。这道作文题典型、宏阔地展示了中国文化中思想的一面,没有一句是选自外国的,用意非常明显。其中既有儒家经典,又有唐诗宋词,既有近代哲理,又有当代思想,堪称广博。这些名句一出,必然引导我们日常教学中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具体语句、语段的阅读理解,也就是要使学生对文化的感知更加具体,使“为作文而阅读”更加完善。对学生而言,或许魏源的这句较难确切理解,其余都好懂,不过写作要求是从中选两三句,倒无大碍。
  四、尽显作文设题的“公平”,毫无偏颇。
  从以往高考作文题的社会反馈来看,人们特别关注作文题的公平性问题,或担心农村孩子信息相对缺乏,或担心偏远地区对新事物了解不多,或担心文理科知识结构有区别,或担心东西南北文化有差异等等。这确实是作文命题必须考虑也一直在努力探求的问题。稍有不慎,便会引来舆情激昂网民纷争。但我看这道作文题,不存在公平性上纷争的可能,理由有二,一是所选的六个名句皆表达思想,没有地域性文化差异性之类的知识偏重;二是任务驱动性命题引导语“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会基本上消除宿构、套作的得高分的可能。我们不妨把这叫做双保险。
  此题的难点,当在于如何从自己所选的两三个名句中,归纳、提炼出一个有深意的中心思想,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发现、挖掘名句间的逻辑关系,这正是此作文命题体现考生思维水平高下之处。平泛之文,恐怕就会写成“形散神也散”的“散”文了。
  要说可商榷之处,就是这六句内容理解上跨度比较大,是否也应该像全国1卷那样,加上一句使所选的两三句“形成有机的关联”之类,这样才便于阅卷时更有据地确定评分细则,更公允地区分作文的等级。
  三、详解全国2卷作文题的6个名句
  询问了一些刚参加完高考的用2卷题的考生,及我们高二高一的部分学生,发现对这道作文题中的6个名句,确实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遂做一些查考解释。(原高考题附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出处】出自《周易》中孔子为解释卦象而写的“象传”:“(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流传甚广,影响巨大。例如,著名的清华大学校训便是取自此处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解释及含意】天行健:天象的运行自有一股强健持久之力。君子:德行高尚的人。以:因为。自强不息:自己不停地追求进步,不断地增强自己的德能。此句的意思是,(古人认为)天空的太阳月亮星辰,它们坚持每天运行,从不停歇,而这种运行的力量,是来自它们自身,而不是外物的逼迫;君子因为这种天象而受到启发,从而明白做人也要不断地自我努力,不断地强大自己。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出处】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中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此时,家乡在今河南省巩义市的杜甫,漂泊客居于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而他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战乱区域中。
  【解释及含意】露从今夜白:指在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白露”节气的夜晚。此句的意思是,在这样一个清冷的白露节气的夜晚,我在异乡独自看着天空的月亮,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比这里的更加明亮。含蓄地表达了浓重的思乡怀亲之情。
  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
  【出处】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咏物词《鹧鸪天??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此词通过极力表达对桂花的赞美,实际上借花喻人,抒发了自己内心清高淡泊、追求高洁品行的情怀。
  【解释及含意】何须:何用,何必。自是:自然是。此句的意思是,桂花哪里用得着像别的花似的靠浅绿或鲜红的外在颜色去吸引人,它自然而然就是所有花中的第一等。借以表达做人不要像一般俗众那样靠外在的衣着打扮、容貌修饰,而要靠自己内在的气质品格境界来征服人心。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
  【出处】出自近代(清代)思想家魏源的著作《默觚(gū)下??治篇十二》。相关的部分:
  “受光于隙见一床,受光于牖(yǒu,窗户)见室央,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君子受言以达聪明也亦然,或为一隅之偏听,或为一室之迩听,或为一堂之公听,或为旌(jīng)木、鼓铎(duó)、蒙瞽(gǔ)、刍荛(chúráo)之偏听,所受愈小则所照愈狭,所受弥旷则所照弥博。”
  【解释及含意】于:从。庭户:门。堂:堂屋,客堂。此句的意思是,从大门接受的光,能照亮一个堂屋,而从普天下接受的光,则可以照亮四面八方。可用以比喻一个人接受、吸收、掌握的东西越多,他的眼界就越开阔,对事物的认识就越全面,这样他对别人所产生的影响就越广,起到的作用就越大。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鲁迅)
  【出处】出自现代思想家、文学家鲁迅的杂文《论睁了眼看》。相关的部分:
  “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中,曾有一个这样的题目:“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猛进》十九期)。诚然,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倘使并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然而,不幸这一种勇气,是我们中国人最所缺乏的。”
  【解释及含意】此句的意思是,对于存在的社会、人生问题,一个人必须先要有敢于直接面对,不躲避、不敷衍的勇气,这才有可能期望他敢想,然后敢说,然后敢做,然后敢担当。强调的核心是面对问题时的胆识和勇气,也就是不怕。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
  【出处】出自当代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文学家毛泽东作于1936年2月的词《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解释及含意】数:称得上。风流:英雄。此句的意思是,真正称得上的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是要看今天的人们。可用以鼓励人抓住时代的契机,顺应社会的潮流,有所建树,有所成就。
  小结:这道作文命题中所选的6个名句,全都体现的是中国优秀文化,没有选1句外国的,国家的用意十分明显——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作为新高考改革的第一年,作文命题所释放的这一信息,启发我们平时的“为作文而阅读”似乎应该更有所侧重,更精加筛选。
  四、选材大胆情理中,制题新颖意料外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作文题简析
  在2017这个新高考改革试题亮相的重要节点,全社会都在以这样那样的期望拭目以待。可以说,试题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会成为人们猜想的理由,推测的依据,研讨的话题,所以我想,作为今年的命题者,应该是思之又思,慎之又慎了。
  当这道试题首次出现在我眼前时,我的第一感觉便是:选材大胆,合乎情理;制题出新,超乎意料。
  为用这道题的地区的学生着想,更为各地的学生参照理解新高考改革的特点与规律着想,康康今天对这道题做一些分析。(2017年全国卷Ⅲ适用于云南 广西 贵州四川。原题附下)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与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角;看今天,你正在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一、选材大胆,又合乎情理
  作文命题要不要、该不该选用重大的时事性的社会热点焦点事件,一直是社会上和语文届争议的问题,并且这个争议到今天也无高下之果。支持派认为,学生就应该双耳必闻窗外事,高考作文命题就是要引导学生不仅读死书,还要读活书,所以命题不应回避社会热点;反对派认为,高考的核心是考查学生的稳定思维能力和潜在的创造能力,同步的追随时事会让学生的思维临时化浅浮化,并且,追随热点会造成某些学生的事先宿构、抄袭,不能保证体现高考命题的公平性原则。
  今年这道题选大热点“恢复高考40年”作命题材料,冒着可能争议纷纷的风险,真是大胆。但是,静心想来,这个选材又不是一个单纯的热点问题,因为写作者恰是独特的事中人——参加恢复高考第40年的高考的考生。从这个意义看,此题在大胆之外,便又极合斯人斯事斯心斯境之情理,可谓命题智慧。
  二、既含分析社会,又含思考人生
  通常而言,一道成功的优秀的作文命题,或者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或者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两者具备其一,在思想内容上便足以显示厚度和分量,足以服众了。毕竟作文命题是启发作文的桥梁,本身并不是完整的文章,更不是专业的论文,不必追求全面。
  可是这道题,却将人生、社会两大思考内容集于一题,已属少见,且能恰切,令人佩服。具体来说,分析社会的思想内容,明显地体现于“我看高考”这个副标题的设置中。我看高考的“高考”,本身已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社会事情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制教育科技等方方面面,更何况前面材料里又给出了恢复高考40年的具体背景,这样以来,其社会性更强,要思考的信息更丰富了。
  而思考人生的内容,明显地体现于“我的高考”这个副标题的限定中。我的高考的“我的”,不是泛指的人,而是特指的高考考生,更是专指的写这一篇作文的这一个考生,这样以来,你就得站在“人”的角度思考高考,人生的体验感悟意义价值追求,而非社会的角度的广博之论。
  三、任务驱动巧妙,拉近心理距离
  此题照样采用有人并不看好的“任务驱动”命题方式,大概是因为任务驱动是容易解决命题公平性问题的,是容易防止宿构套作仿作的。我想,只要效果好,就不要拘泥是哪种具体形式,就是说评题者不要非此即彼,命题者也不要弃此选彼。比如任务驱动就是这样一种较好的形式之一。
  此题的驱动性任务是“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这样的以副标题的形式设置作文任务,我的印象,在高考作文命题中(地方性中考命题中出现过)又是个创新。这既是2017这个新高考改革的“新”的体现,又暗合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中国社会新理念。
  尤其巧妙的是,这个驱动性任务语中的“我”字,与前面的命题材料结尾处的“看今天,你正在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的“你”字,异形同质,同义复现,通过反复强调,前后配合,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限定,即这里的“我”只能是必须是高考时就坐在考场上写“这篇”作文的“我”,这就堵住了宿构套作者的歧路,消除了社会上人们对命题公平性的担忧,又拉近了高大上的写作材料“高考”与具体考生的心理距离,实在是非命题高手不能及也,赞佩惊佩。
  四、两大文体并重,尝试突破难点
  “文体”一词,对命题而言并不陌生,对师生来说也耳熟能详。问题在于,如何在同一道命题中比较公平地体现这个词,具体就是,两大主要文体——论述类文体、文学类文体如何不明显地有所偏重。这是命题的一个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问题。比如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的关于考试分数的漫画作文命题,可谓两大文体皆可;而比如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的关于语文素养的作文命题,据它的任务驱动语“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你就只能纯粹写论述类文体了,没有留给文学类文体的空间。
  当然也有另一种声音,就是认为高中就应该以论述类文体为主,不无道理,但是课程标准、高考大纲却是文体并重的。问题是高考命题并未严格遵从课程标准、高考大纲中的这一点,到底该怎么理解呢?
  不管怎样,2017全国Ⅲ卷的这道作文命题,很好地平衡了两种文体的比重(其实2017全国Ⅰ、Ⅱ卷也都照顾到了这一点),结合新高考改革的背景,命题者或许是有良苦用心吧。具体说来是以“任务驱动语”体现这种平衡的: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副标题,其中副标题“我看高考”显然主要体现的是论述类文体,副标题“我的高考”则主要体现的是文学类文体。
  小结:我对于这道命题的唯一顾虑,就是阅卷细则的制定者能否严守命题者所精心设置的这个“我”的逻辑界限,以及阅卷的具体操标(鼠标)者能否准确理解和感知这个“我”的具体性真实性。
  总而论之,这是一道可用“出奇制胜”来广告的作文命题,它的启示性意义将远远大于它的示范性意义,因为像恢复高考40年这样的既是国家政治大事,又是社会民生大事,还是考生切身相关大事的材料,在命题的意义上很难遇到。因此,后来的考生,对于这道题,重视研究思考,应该要胜于追随写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