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容易打动阅卷老师的写作技巧

作者:不详  时间:2017/11/6 9:57:20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329
  今天作文君和大家分享两个小技巧,大家熟练掌握之后,就可以用来取悦阅卷老师,作文也能提分啦。
  1、一个观点两个论据式
  技法例说
  在考场上,写议论文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一是在高考中,写议论文的同学多,阅卷老师见了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分数当然不会低。二是议论文结构简单,内容清晰,一目了然,只要论点不出什么问题,得低分的可能生几乎没有。第三是最重要的,议论文好学,尤其是议论文的写作启蒙很容易。
  也许同学们感觉和我说的恰恰相反——议论文比记叙文还不好写。其实这是一种错觉。现在让我告诉大家一个写议论文的简单办法:一个观点两个论据式。
  所谓“一个观点两个论据式”,就是在议论文的论证部分,使用两个事实论据,加起来论证中心论点。如果我们用了两个事实论据,肯定不会比单纯说理的差,而且开始学写议论文,说理又不在行,用事实说话再好不过。
  “一个观点两个论据式”在使用中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同性质的论据叠加(见例文一),另一种是相反性质的论据相加,即我们所说的正反论证(见例文二)。
  例文一:骄与馁
  期中考试后,有的同学得高分,乐得眉开眼笑,似乎高人一等。上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有的同学得了低分,则愁眉苦脸,连骂自己“笨”,从此悲叹前途,丧失信心,这两种态度都不对。
  古人云:“胜不骄。”我们无论作什么事情,都应取这种态度。
  古今中外,凡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人,都是“胜不骄;败不馁”的。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从不因自己的发明项目问世而有丝毫的骄傲;相反,他把每次成功都看着是新的开始,这样使他的成果达到了数以千计的地步。难道他的每一次发明都是那么顺利,没有挫折和失败吗?那是不可能的,问题的关键是他在失败面前不气馁;善于从一次又一次地的失败中总结经验。继续努力,才变失败为成功。
  其实,中外历史上每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德国医学家和生物化学家欧立希为了制造一种专灭血液里锥虫的新药,经过了606次试验。我们可以想象他该是经历了多少次失败。而当他成功之后,荣誉,鲜花勋章一齐向他涌来的时候,他也并没有骄傲;在胜利的欢呼声中又开始了征服“梅毒”的新药的研究,一年后又取得了成功。试想,假如他胜则骄,败则馁,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么?
  俗话说:“知识象海洋。”“学无止境。”如果说,我们已学到了知识,那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决不能因此而骄傲。如果说我失败了,那也不过是一次小小的挫折,决不能因此而气馁,曙光就在前头。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让我牢记这两句名言,时时警惕“骄”与“馁”这两只拦路虎,大踏步地向胜利的目标进军吧。
  点评
  上面这篇议论文是一篇同性质一个观点两个论据式的成动之作。一个是爱迪生的例子,一个是欧立希的例子。这两个事例都是属于戒骄戒躁的,都是正例。文章通过列举这两个例子,就把“胜不骄,败不馁”这个中心论点作了很好的论证了。
  运用“一个观点两个论据式”必须注意下面几点:
  要注意精心选择论据,使它们能够很好的支撑中心论点,切不可使它们和中心论点似是而非。
  叠加的两个论据之间要做好过渡衔接,不然的话,一是会造成论据罗列,二是会造成文章的结构散乱。
  两个叠加的论据之间,要注意角度的变化。正反论据的叠加,本来就有性质和角度变化;如果是同性质的论据叠加,角度的变化就显得尤其重要。这里面会有各种角度变化,如时间的角度变化,地域的角度变化,学科的角度变化……
  例文二:用人当用“长”
  当代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大量的人才。但在用人问题上,还存在不少弊病。有本领的人,因为这样那样的缺点每每不被重用;而无显著缺点也无显著长处的人,却往往得以高升。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用人用的是他的长处,不是用“完人”。
  春秋时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优点所占的比例不妨算作“7”,他的缺点也是有的,比例不妨算作“3”。鲍叔正是看中了管仲的“7”,在国君面前极力推荐管仲,还把自己的宰相之位让给他,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大业中一显身手,才使齐国得以九合诸侯,雄极一时。
  这里,鲍叔正是由于懂得任用人才的道理,才获得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领导,戴着一副挑剔的“眼镜”,专挑别人的毛病。明明是一个人才,到了他们眼里,因为发现了一点缺点,他们就一下把这个人搁置一边。广州有一家医院,从国外回来了一个医学博士,脑外科专家,医术精湛,工作受到了同行和患者的好评。可是前不久又回美国去了,原因是医院的领导将他下了岗,下岗的原因是他太骄傲。这奇怪吗?不奇怪,困为他们只看到了这个人的缺点。这样的领导和当年的鲍叔有多大的区别啊。
  所以,我们要革除用人方面的弊病,要打破人才观方面的偏见,要能让更多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我奉劝这样的领导者,要向鲍叔学习,广开贤路,用人之长,用好人才,使人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改革开放贡献其应有的力量!
  点评
  这篇文章的中间论证部分是一个“正反对比论证”。 “正”是春秋时期齐国鲍叔用管仲,“反”是现代的官僚用人。两相对比之下,用意昭然,发人深省。
  2、并列式结构
  并列式结构,是考场常用的结构模式。我们所说的并列式结构,是指议论文的论证部分的结构,并不是指整篇文章的结构。无论哪种结构形式的议论文,在整体结构上来说,都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结构。
  分论点型并列式结构议论文(如例1)中,全文总体上是“总——分——总”的结构。开篇总提出中心论点,中间论证部分以分论点的形式,从几个不同的方面阐述中心论点,结尾部分总结中间论语部分的分论点,回应开头的中心论点。
  并列式结构有两种形式:分论点并列型和论据并列型(如例2)。二者的区别在于:分论点并列式在论证过程中,有明显的分论点,论据是证明相应的某个分论点的,论据型并列式所有的论据,直接用来证明中心论点。
  分论点并列式结构:中心论点在开头部分已鲜明提出,中间论证部分,又以分论点形式将中心论点的内涵,以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反复强调,结尾又对中心予以重申,这样,全文的观点非常鲜明,对观点的阐述也十分清晰,论证的层次十分清楚。
  论据型并列式则以典型的很有说服力的论据,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它是以“事实”见长,事实胜于雄辩。
  两种并列式结构的议论文,适应什么场合呢?
  理论阐述能力强的同学,最好用分论点并列式。用分论点并列式,有时可以适当弥补事实不典型,不具体的不足。但是,用此结构的同学,一旦中心论点有偏差,那大多是全文完蛋了。因为它的中间部分会反复强调错误论点,这等于是反复提醒阅卷者“我跑题了”。
  说理能力稍有欠缺的同学,适合选论据并列式。当你在审题构思时,拥有充足的论据,而对全文的中心论点不能从几个角度(方面)作理解,只知道应该是这么一个中心时,最好用论据并列型。用论据并列型的时候,应该在使用论据后,用精当的语言,紧扣中心论点,展开议论。
  例如:2004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阅读下面的寓言,根据要求作文。
  古时东瓯(今浙江南部沿海一带)人住的是茅屋,经常发生火灾,为此痛苦不已。有个东瓯商人到晋国去,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搏虎,凡是他出现之处,就无虎。东瓯商人回去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国君。由于东瓯话“火”和“虎”的读音毫无区别,国君误以为冯妇善于“扑火”,便以隆重的礼节从晋国请来了冯妇。第二天市场上失火了,大家跑去告诉冯妇,冯妇捋起袖子跟着众人跑出去,却找不到虎。大火烧到王宫,大家推着冯妇往火里冲,冯妇被活活烧死。那个商人也因此而获罪。
  上述寓言中的人物由于语言沟通的问题,彼此一再产生误解,以致冯妇葬身火海。由此可见,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巨大。请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结合个人见闻、感受或学习语言的体会。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 字。⑥不得抄袭。
  例文:语言是沟通的钥匙
  假如沟通是一扇门,那么语言就是这扇门的钥匙。
  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漆黑的深夜,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皓月当空,繁星满天;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鸟语花香的绿洲;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浩瀚无边的大海,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如宗悫般“乘长风破万里浪”,如毛主席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语言在沟通中是多么地重要!它是一把闪光的钥匙,使沟通直接到达人的心坎上。
  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亲情的沟通。诚然,父母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当子女跌倒时,是痛斥“没用的东西,怎么搞的”,还是送以一句“这次是有点失策,下回努力”,即会收到截然相反的效果。当子女摘吃了早恋的禁果时,父母们是郑重声明:“那不行,绝对不行”,还是先说一句“你的心情爸妈能理解”再述之以理,效果更不用提起。尽管沟通的心都如月光般皎洁,但语言的表达却让沟通的效果不一样。可见,亲情的沟通,要用好语言的钥匙。
  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走了友人,达到了友情的沟通。李白《蜀道难》一文中劝说友人归来的语言精辟,达到了友情的沟通。从李白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友人便从言语中感受到友人的关怀,沟通也便到了心坎。沟通并不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它需要语言为它传达彼此的关切。友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
  恰如其分的表达,利于爱情的沟通。文学著作中简?爱与男主人公罗伯特早期的认识,便因为罗伯特孤傲的语言表达而困难重重。幸好,简·爱直接而爱憎分明的语言打破了两人间的障碍,两颗相爱的心才得以沟通。刘兰芝被遣回家时对焦仲卿所说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焦仲卿“誓天不相负”的回答当中,爱情得到了沟通。爱情有时不能像柳永说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需要沟通。爱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
  再看,触龙说赵太后、魏征谏太宗,无不以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见称。君臣间的沟通,同样需要语言的钥匙。
  一言以蔽之,请好好运用语言的钥匙,让沟通直接到达心坎上。
  点评
  本文立意鲜明,突出了“语言”与“沟通”的关系。文章从三个角度议论语言的作用,点出语言有助于亲情的沟通、语言有助于友情的沟通,语言有助于爱情的沟通,层次清楚,议论中肯,并能较好地运用材料说明观点。是一篇很好的作文。
  例文2: 问 灵 魂
  2006年四川的考生(以“问”为话题)
  什么是人的灵魂?
  人的灵魂就是人的精神。“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老夫子的魂;“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岳元帅的魂;“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白的魂;“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杜甫的魂。
  滚滚历史长河中,抬眼望去,那些璀璨的夺目的光辉仍在闪耀,我觉得,那就是灵魂!正是这些魂凝聚成我们民族的骄傲,带我们涉过五千年文明,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如果说第一个神是普罗米修斯,那么斯巴达克就是第一个人。自从他和他的兄弟握紧扭断的铁锁而躺进血泊之中,被屈辱损害的人们自此不再相信眼泪。我曾追问自己,是什么支撑着他内心的坚强?于是,在模糊的有些沧桑的镜头里,出现了一双慑人的眼睛,隆凸起的肌肤,还有一个冷冷的声音传来:“听说过生活在囚狱中的两个汉子康帕内拉和葛兰西吗?我和他们一样,只是为了守卫梦中的太阳城,还有,为我不屈的灵魂!”
  我想到了贝多芬,他以旋风击电般的音乐,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的一生,就是在和“命运”抗争,他是主宰“命运”的典范。贝多芬青少年时期穷困悲惨,14岁开始自己谋生,17岁时母亲病逝、父亲堕落,自己又得了天花和伤寒,弟弟妹妹年龄尚小,全家陷入贫困交加、孤立无援的困境。他26岁那年,又不幸双耳失聪。“命运之神”对他真是太残酷了。然而他从未绝望,并以坚强的意志顽固地同“命运”搏斗,一生中留下了许多不朽传世之作。他的著名的第九交响曲,是在耳朵全聋以后创作出来的。贝多芬在音乐上的贡献,至今没有哪一位音乐家能与他相比。他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他的事业与前途,同社会客观条件给他安排的所谓“命运”,是相等的不相称!
  我又想到了米勒,这个毕生以农民身份抵挡巴黎精致的画室艺术的思想家,对于上流社会,他始终用一种宁静来藐视,当人们向他啧啧描述王子命名仪式的场面时,他感叹到:“可怜的小王子!”他只是那样固执地画他笔下的农民,在铜黄色所铺设的宁静、安详底下,我突然读懂了他的灵魂,那是一种精神的亢奋和内心的激动。对米勒来说,任何财富都阻挡不了他对完美的追寻,他只是勇敢的追寻灵魂的高洁,决不肯在自己的土地上让出哪怕是木鞋大小的地方。
  我一直在追问,什么是人的灵魂?他们的声音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人一旦有了某种精神,并为之战斗不已的时候,他的灵魂就会屹立于云霄,生生不息。”
  灵魂,是上天在骨子里植下的一方净土,让卑微的生命变得纯净、肃然和旷世。
  点评
  本文作者善于从话题中引出问题:什么是人的灵魂?这一问题就为全文确定了主旨——人一旦有了某种精神,并为之战斗不已的时候,他的灵魂就会屹立于云霄,生生不息。为突出这一主旨,文章前半部分运用抒情加上排比句,点出主旨。接下来运用典型的事例,三个叠加的形式让例子支撑全文的主旨,当然对例子的分析是精辟的。这就透过表象揭示了文章内在的本质,给人一种理性的启迪和崇高的美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