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比兴与寄托
作者:潘裕民 时间:2018/1/26 16:13:29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2474
冬衣初染远山青,双丝云雁绫。夜寒袖湿欲成冰,都缘珠泪零。
情黯黯,闷腾腾,身如秋后蝇。若教随马逐郎行。不辞多少程。
这首词是写男女离别,以女方口气说出。上片不过言离别愁多,珠泪湿袖成冰,是赋也。下片打一个比方,从苍蝇附骥尾而致千里的成语脱化而来。以己身比秋后之蝇,意谓心神俱瘁,存活不久;但身在情长在,如能变成一只苍蝇,附郎马远行,不管吃多少苦,也是心甘情愿的。这不是单纯的比,而是比中有兴,因在设想中已带赋的性质。但这只能称比,或称比兴,而不是寄托。
所谓“寄托”,即托物寄意。就其形式而言,它和一般比兴差不多;但就其内涵而言,则必须带有比较重要的社会内容,通过自然反映人事。例如,杜甫的诗《佳人》,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幽居在深谷里的绝代佳人,实际上是表现诗人品格的孤芳高洁。词家采用寄托手法的则更多。如李煜的《相见欢》和辛弃疾的《祝英台近》: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
李词上片写自然景色,下片附情于人事,抒写自己怀恋故国之情,这可以说是有寄托的。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者也。辛词题为“晚春”,写的是深闺思妇对春光虚度、游子不归的怨恨,但末尾三句,用问语怨春,“托兴深切”(谭献语),表现出词人对身世遭遇、对南宋时事的忧伤之情,也为寄托之作。
再如苏轼的《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秋苏轼谪官黄州时所作。词中幽人显然是指作者自己,以孤鸿自喻。黄庭坚评此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六《跋东坡乐府》)。陈廷焯评此词云:“寓意高妙,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词则·大雅集》)。黄蓼园《蓼园词选》说,“此东坡自写在黄州之寂寞耳,初从人说起,言如孤鸿之冷落;下专就鸿说,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都认为是有所寄托之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