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科大“少年班”主动退学的理性少年说起

作者:王贵成  时间:2018/2/25 19:41:39  来源:yongheng64 转发  人气:1432
  时下,“神童”教育在中华大地上开展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形势非常喜人。而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则是无数“神童”梦寐以求的最高学府。能考上中科大“少年班”,不仅“神童”高兴,父母脸上增光,就连当地的教育部门也觉得了无限的光荣。可是总有“号外”传来,一个15岁的“神童”少年倪世明经过父母含辛茹苦的培养,自己勤奋努力的学习,好不容易才于2004年8月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又在社会各界慷慨解囊的资助下,总算凑足了学费,能进“少年班”学习了。谁知,才过了几个月,这位“神童”却主动退学了。(《报刊文摘》2006年2月17日)
  倪世明可不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东方神童”魏永康,自我封闭,行事乖张,缺乏自理生活的能力才被迫退的学,而是因为中科大“少年班”不适合他的理想,不能让他茁壮成长,才毅然下决心退了学。尽管“神童”的退学在社会各界引起了不少反响,尤其是他的家乡,更是一片哗然。邻居们纷纷猜测倪世明又是一个现代“方仲永”,当地教育局领导和母校老师非常不理解:又是报名,又是考试,费事不说,又是敲锣打鼓地欢送,你们这是图得什么啊?这玩笑是不是开得有点大?……然而,我却非常佩服这个“神童”。小小年纪,在社会各界一片追捧声中,能够客观冷静地认识分析自己的成长环境,并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毅然从中科大退学,转而寻求属于自己的人生之旅,这是一个多么聪明勇敢的少年啊!谁说“神童”们都是高分低能,倪世明绝对是一个例外。
  本来,倪世明深为社会各界对他上大学的无私帮助所感动,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所有好心人的帮助和希望。可是,入了“少年班”以后,他的学习却并不顺利,因为“少年班”只有数学、物理和计算机三个专业可以选择,而这些都不是他的最爱。他最大的愿望是学习化学,在化学实验室里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刚开始他还想打消这个“自私”的念头,可随着课程的深入,这个“小大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4个月不到的时间里,世明经历了一次期中考试和两个学科的期末考试,总体成绩中等偏下,其中计算机不及格。这时,他深感从前的学习环境更适合自己——在领先他人的情况下,他有富余的时间加快学习的进度,还能额外学习喜欢的东西。如今在“少年班”,他每天苦苦地学,苦苦地追赶,却只是为了跟上进度,学习已经成了一副重担,而更多的东西又是他不想学的……
  其实,学非所爱,学非所用,以致学无兴趣,不想再学,这样的问题不单是倪世明遇到的,不单是中科大“少年班”存在着,就是其他大学也存在着。只不过普通学生在高考前夕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盲人摸象地选择一番,而“少年班”的“神童”们只能在这可怜兮兮的三科里选择了。我不明白,难道“神童”们的天赋与特长全集中在这三科上面?为什么中科大“少年班”只提供这三科而让“神童”们削足适履呢?一旦“神童”们在这三科里无法选择出他的最爱,即使是爱因斯坦式的天才也将从此毁灭。
  我不禁想起了1978年,整个中国的媒体都在报道的“神童”宁铂,多么了不起的一个“神童”啊。但他在中科大“少年班”与物理的结缘却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不只是因为他的物理成绩在各科中较弱,更重要的是,他对物理不感兴趣。本来在选系时,宁铂已告诉老师,“科大的系没有我喜欢的”,并打了一份报告,请求调到南京大学去学天文,可惜“科大不愿意放走这个名人”,这才导致了宁铂的悲剧。爱好受阻,宁铂转向了对神秘主义“星相学”的研究。在本科毕业留校任教后,虽然在19岁就成了全国最年轻的讲师,但他一直想逃跑,很少做物理学科上的研究,却把大量时间用于围棋、哲学和宗教。1988年结婚后,他练习气功,吃素,与常见的生活习惯渐行渐远。2002年,宁铂前往五台山出家,不料被校方很快找了回去。再一年后,他终于成功地实现了“出家为僧”的理想。(《南方周末》2005年7月21日)前车之覆,后车不鉴,同样的悲剧命运又横亘在了倪世明的面前。
  与宁铂相比,倪世明多了一份积极抗争的精神。“这不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我可以重新选择吗?”在接连半个月的痛苦思索后,世明向在合肥市一家家具店里打工的妈妈发问了。引起我内心极大震撼的是世明退学的五大理由:“第一,如果为了混一张少年班的文凭,我会接着念下去,照现在的进度我会毕业;第二,以我所学的专业来看,多少年以后,最多中国就是多了一个平庸的大学教师,而不是一个化学专家;第三,在中科大这段日子里,我太压抑了,心理上的优势已所剩无几,这样长期下去,我会受不了的,说不定还会干出什么傻事;第四,退学后,我可以再考上一所以化学专业闻名的大学,然后扎扎实实地学,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能广泛涉猎其他学校的教材,比在少年班疲于奔命强多了;再有,这些年来,为了爸妈的少年班,我牺牲了无数欢乐时光,和更多的本该属于我的梦。我有自己的梦想:有那么一天,在化学实验室里获得诺贝尔奖……”这五地理由直白地道出了“神童”少年们在成才道路上所受的内心煎熬,我们老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有谁又知道那些可怜的“神童”少年血泪斑斑的内心世界呢!为了满足师长们不切实际的虚荣心,为了圆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梦,小小少年被迫过早放弃了本属于他们的那份自由和欢乐,成天在书山题海中艰难跋涉着。正是这无情剥夺和长期压抑,使“神童”们的心理优势渐渐丧失,超常智力的火焰也慢慢熄灭。结局只能是浑浑噩噩地混到毕业,最后当个平庸的大学教师,宁铂的悲剧就是证明,中科大少年班二十多年的教育史更是一个绝好的注释。这或许正是我们中国年年都有“神童”产生,却很难产生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幸运的是,对这次儿子的决定,倪世明的父母没有为了自己的美梦而强迫儿子,而是尊重儿子的决定,同意儿子从少年班退学再上高三重考理想的大学。这对父母终于从“神童”噩梦中醒过来了。比起那些仍为儿女做着“神童”美梦而毫不觉悟的人来,倪世明的父母无疑是明智的。如果他们也和中科大一样同流合污,也和中科大少年班的老师有一样的思想,“少年班学生毕业后,前景很诱人的,你们可要慎重啊!”只要他们稍一“慎重”,诱惑于少年班毕业的“诱人” 前景,那么等待倪世明的,将是和宁铂一样的悲剧命运。
  可惜的是,像倪世明父母一样能清醒过来的父母并不多见,故而神州大地上的“神童”还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着;像倪世明一样能够理性安排自己的命运,勇于主动从少年班退学的“神童”更是少得可怜,所以无数的“神童”或准“神童”正在父母安排的噩梦中痛苦地作茧自缚着。在现在建设创新型社会的时代大潮中,一方面人才难得,另一方面却又在自以为是地作践着未来的人才,这个悖论如果得不到解决,渴求创新人才就像守株待兔一样可笑而不可得。
  还是让我们听听“神童”倪世明在回答中科大老师劝他不要退学时说的段话吧,“每个人都有一双适合自己的鞋子。历数前贤,哪个有出息的人不是因为找到了合脚的鞋子呢?比尔??盖茨,好好的法律不学,硬要去自学编程,他个人成功的意义在于,美国少了一位碌碌无为的律师,世界上多了一位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技术专家……” 倪世明是好样的,敢于挑战传统,主动去寻找适合自己的“鞋子”,不管他最后能否找到这样的“鞋子”,不管他今后会有多大的成就,我都要向这位15岁少年致以崇高的敬礼。可问题是,我们的社会特别是一些肩负为国育才重任的大学,为何非得让莘莘学子历经艰难去寻那双适合自己的“鞋子”?为何就不能尊重学子们的意愿,主动提供一双适合他们的鞋子?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