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考试就这样过去了?稍不注意高考就会吃大亏!
作者:佚名 时间:2018/3/18 17:04:3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67
一模考试就只是一场考试?
高三一模的价值和意义,绝不简单是一个分数和成绩的问题
首先,一模是一场诊断性的检测
诊断是一个医学用词,可以借助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四种方法,判断一个病人的病因以及可以采取的医疗措施。通过一模,可以诊断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常,我们会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诊断:
一是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全力以赴的提高自己,学生是否聚精会神地学习,学生是否顽强拼搏的问题等等;
二是学生学习的时间分配,主要是:学习实践的有效利用问题,薄弱学科的时间投入问题,学科中薄弱环节的时间给予问题等等;
三是学生卷面的答题分析,主要是看:各个题型的失分情况,基础题,中档题、能力题的失分情况,一道题目的失分是由于知识的不熟练、审题的不仔细、思路的不合理、运算的不过关、表达的不规范等等。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诊断,我们可以摆脱分数的干扰,使得我们的精力更加侧重于分析与诊断,为下一阶段的复习方向以及备考策略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关键性的素材和信息。
其次,一模是一场自我PK的重大检测
在人生的许多次竞争中,重要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尽管,高考是选拔性检测,优胜劣汰在所难免,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同样适用,但是别人的学业状况我们是无法掌控,我们唯一能够掌控的则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无法掌控的话,那么,我们怎么又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呢?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讲,高考最大的拦路虎,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谁超越自己,谁就赢得了高考。
在一模检测中,自我PK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PK1
学科的分值是相对于前一次开始变化如何,分数的变化体现前一阶段学科的学业状况,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前一次检测暴露出的主要问题,在这一次的检测中解决没有?这一次检测中又暴露出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何种原因引起的或造成的。另外,需要值得关注的是学科的名次较前一次检测的变化。如果分数诊断是一个绝对的变化的话,那么名次诊断则是一个相对变化。
PK2
学科的总分相对于前一次末检测的变化情况。尤其是可清楚地了解自己在所在的区域中的排名。一般也就能够看出总分的变化情况,以及名次上升下降的幅度大小。尤其要分析对总分产生重要影响的是哪些学科?这些学科存在或暴露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原因又是如何?
PK3
无论是单科分值,还是总科总分,离自己理想的分值,理想的名次,是超过了还是落后了?这里涉及到了一个学科的学习目标问题,同时,还涉及到今后一阶段的时间分配问题,这是一个大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个人的能力无论是显现的能力,还是潜在的能力,均是一个区间,重要的是怎样将我们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这个其中的奥妙即为心态。心态好,有时候能将能力发挥出120℅,即超常发挥;反之,即为检测失常,这回令人痛心和遗憾的。
再次,一模是一场经验积累的重要检测
经验,属于实践性知识,它是不可被告知的,只有通过亲身的实践,才能不断地被感知,逐渐内化为或形成自己的基本做法。正如,一句耳熟能详的教育名言:我听到的,我会忘记;我看到的,我会记住;我实践的,我能理解。
尽管学生久经考验,但对大型检测,尤其是对于命运起着决定影响的高考而言,还是显得有时惊慌失措。一模,即为第一次模拟,通过模拟找到感觉,期待在高考中碰到的困难能够找到应对的措施。
所以,无论怎样的一次检测,经验的累积,都显得非常重要,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类似于高考这样的大型检测中淡定从容。这样的经验,通常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检测流程的熟悉问题。一般来说,检测的基本流程主要是这几点:进场前20分钟,主要是调整心态:考前5分钟,只能填写相应的姓名和准考证号码;开考15分钟,迟到考生不能进入考场;离结束终了还有15分钟(英语检测前30分钟增加1次)监考教师提醒考生选择题答案的填涂;检测结束30分钟。每一个流程的注意事项,均显得非常重要。
第二,开始时间的分配问题。在平时的训练中,老师一般都会介绍,每一类题大致需要多时间,这个我们在检测时中需要亲身实践,形成自己的一个时间分配做法,同时无论如何至少要预留10分钟时间,进行复查。说到底,检测,就是和时间赛跑。在保证解题正确率的基础上,还要提高解题速度。所以,考生在检测过程中,需要确立一个时间成本的概念。比如,数学,检测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单位分钟得分在1.25分左右;再如,语文,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单位分钟得分为1分。
第三,检测心态的调整问题。开始有两大法宝,一是实力,二是心态。心态直接关系到现有的和潜在的实力的发挥问题。在实力不可能有多大改变的情况下,心态的调节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心态的调节,完全是一个个体问题,别人或课本上说得再多,也需要转化为一种自身的行为。在检测之前,事先预设一些方案,比如试卷容易怎么办?试卷难了怎么办?遇到突发事件怎么办?等等,如果将一些问题,事先有一个预案,那么,一旦出现这些问题时,就会按照原定的方案执行,这样,就不至于手忙脚乱,乱了方寸。
最后,一模是一场明确方向的检测。
无论是诊断也好,还是自我PK也好。还是积累经验也好,总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即是下一阶段我该怎么办?我的重点是什么?我的备考方向有无调整,等等。所以,一模检测的价值,就在于认真梳理和总结一模的得和失、经验和教训,但重点是失在何处?教训是什么?问题又在哪里?下一个阶段我该如何采取措施?根据一模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合理的计划,只有如此才能高效的利用接下来的几个月,赢在高考。
附,一模后试卷分析方法
一、总体分析
1、重视对四基的考察
全卷均是对教材重点基础知识,核心概念的考察,没有涉及冷僻知识点或高难度的试题;没有明显的文字游戏和陷阱类题目。强调基础性和综合性,考题尽可能涵盖多个知识点或联系,注重考查主干知识,如“遗传、变异”、“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与环境”、“细胞代谢”等。试题的文字阅读信息浅显易懂,没有出现新的专业名词或概念。目的在于通过考察引导学生提升生物学基础知识、基础概念、基本原理理解水平。
2、注重学科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考查
加强实验能力的考查,将学科基础思想观点、学科方法和能力、科学研究方法融入试题当中,重点以实验探究能力考察为核心,综合考察学生的整体学科素养,即对学科知识和试题信息的理解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充分体现
3、体现思维能力的考查。
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探究、解决新情境中问题的能力。强调应用性和开放性,命题背景注意多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设题。
二、常见误区和应对策略
一模考试是一次高考前发现问题的摸底考试,一模过后要针对自己的试卷进行一个深度的分析,包括丢分点的分析、透过丢分点反应出来的知识漏洞和审题、答题等问题的分析。
误区1:看这个不会看那个也不会,考前就先自乱了阵脚,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心力憔悴却没有效果。
策略:本次一模试卷反映出了近几年的高考趋势,教材重点基础知识,核心概念的考察。所以在接下来复习的过程中,应该有目的性的对核心知识和核心概念进行学习,保证事半功倍。
误区2:“知识点”知道了就认为自己会了,考试时没想到,以为是偶然、是失误。忽略该丢分点。
策略:“知识点”知道了并不代表考点就会了,知道后还要记住,记住后还要会灵活运用。凡是在考试中想不到、答不出的都是有问题的地方,都是由于不够熟练而引起的不敏感,所以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细节的把握,构建知识网络,把握逻辑关系。
误区3:图没看懂所以题没做对,图看懂了题我肯定会做,这不是问题。
策略:识图能力弱,信息获取能力不强等是很多学生的大问题,现在高考的趋势就是信息题的比例越来越大,并且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果审题和读图的时候有障碍,一定要重视起来并且加强相关训练。
三、试题分析
1.下列关于真核细胞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纤维素组成的细胞骨架与细胞形态的维持有关
B.线粒体与有氧呼吸过程中CO2和H2O的产生有关
C.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性激素与第二性征的维持有关
D.中心体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和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察细胞的结构、成分和功能。意在考察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试题解析】
A选项中纤维素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细胞壁的功能是保护和支持,细胞骨架的成分是蛋白质,功能是与多种生命活动密切相关,二者容易混淆。
B选项考察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的反应场所和反应产物,这个要求学生熟记反应式。
C选项考察了性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脂质,同时考察了内质网的功能是脂质的合成车间。
D选项考察了植物细胞壁的合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复习策略】根据本题可以看出,选择题的综合性和知识点覆盖面之广,在复习过程中
要注重构建知识网络,并把握每个知识点的细节。
2.胃内的酸性环境是通过质子泵维持的,质子泵催化1分子的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驱动1个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1个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K+又可经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质子泵的化学本质可能是蛋白质
B.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C.胃壁细胞内K+含量影响细胞内液渗透压的大小
D.K+进出胃壁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是相同的
【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察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意在考察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难度适中。
【试题解析】
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需要载体。以这个知识点为依托,结合题干信息,逐一比对即可得出答案。
【复习策略】根据本题可以看出,知识点的掌握是第一步,要结合题干进行灵活分析才是得分的关键。
3.下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d处为组织液,若刺激神经元甲,在神经元丙上可检测到动作电位且肌肉收缩。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结构中可见2个突触和3个突触小体
B.给予b处适宜刺激,电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C.刺激c处,可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
D.兴奋由d→e,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察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意在考察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难度适中。
【试题解析】
首先通过审题,按图判断四个字非常关键。A项中有两个突触和两个神经元是可见的,不可见的不算。B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指针发生两次反向偏转。C项可以根据电流表的偏转和肌肉的收缩判断出兴奋传导的方向。D项根据题干可知d点为突触间隙,所以只有“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复习策略】根据本题可以看出,识图的能力非常关键,要根据题干和图示找到关键的答题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和选项进行解答。
4.下列关于科学发展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科学家分离出致使水稻植株患恶苗病的物质,该物质是细胞分裂素
B.达尔文注意到了植物具有向光性,该现象是由赤霉素分布不均所致
C.古人用人尿浸黄泥封树枝促其生根,现已证实是由于人尿中含IAA
D.史料记载木瓜释放的“气”可去除未熟红柿涩味,现推测其为脱落酸
【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察植物激素的调节。意在考察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试题解析】恶苗病为赤霉素导致,植物具有向光性,该现象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所致,人尿中含IAA是书上原话,去除未熟红柿涩味是乙烯的作用。
【复习策略】本题所涉及的四个选项全部为教材上的原话,因此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回归教材至关重要。
5.二倍体水毛茛的黄花基因q1中丢失3个相邻碱基对后形成基因q2,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正常情况下q1和q2可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
B.利用光学显微镜可观测到q2的长度较q1短
C.突变后翻译时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发生了改变
D.突变后水毛茛的花色性状不一定发生了改变
【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察三种可遗传变异之基因突变。意在考察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试题解析】正常情况下,等位基因彼此分离,不会存在于同一个配子。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染色体变异,但是看不到基因突变。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不会改变。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性状的改变。
【复习策略】本题所涉及的四个选项为教材上的原话的转述,本题依然在强调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6.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其适应能力一定越强
B.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C.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改变种群基因频率
D. 使用杀虫剂必将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进而形成新物种
【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察进化的本质和作用对象。意在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难度适中。
【试题解析】进化地位与生物的适应能力没有直接关系,取决于环境的改变。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就是进化,但是进化不一定会出现新物种。
【复习策略】深入理解相关知识的原理并加以逻辑化,本题四个选项均为常见考法,所以常见考法的总结汇总会让复习事半功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