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而优质的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腾飞的“起跑线”
作者:李镇西 时间:2018/5/9 21:50:36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304
电影的故事情节我就不赘述了,我想说说该片震撼人心的高潮,对,就是主人公拉吉在德里文法学院的一段抨击印度教育制度的演讲。其中有两句话,特别震撼我——所谓“击中”指的就是这两句话:
“进这所学校不是你们在培养他们,而是他们在满足你们!”
“教育已经失去了它的本质,沦为了一桩生意。”
拉吉在这里说的“你们”,指的是名校的校长和老师们;“他们”指的是该校学生。
咦?我怎么听着觉得说的像是中国的教育?
中国某些名校校长和老师这样的话,我们已经听得太多:“今年高考,我校再创辉煌,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再次名列全省(市)第一!”“建校多少年多少年来,我们培养多少多少科学家、艺术家……”“谁谁谁和谁谁谁(指名人)就是我们学校培养的!”
每当看到媒体上这样的新闻,我就很想问这些学校的校长:“你怎么不说说你是如何进行生源抢夺的?”“你通过那么多见不得人的手段,花多那么钱,违规将最成绩最拔尖的学生招到你的学校,不就是为了让这些天才学生日后为学校脸上贴金吗?”因为所有教育者都明白——但不一定明说,天才不是学校培养的,钱学森到哪里都是钱学森,郭沫若到哪里都是郭沫若,但是,他们一旦就读某校,就成了该校反复炒作的广告:“我们培养了谁谁谁!”
所以,拉吉说:“进这所学校不是你们在培养他们,而是他们在培养你们!” 教育的势利与堕落,被拉吉揭露得淋漓尽致。
对于势利的学校和校长来说,追求学校的“名气”(用个能上台面的说法,叫做“社会美誉度”)不是最终目的,比“名气”更重要的是“利益”。电影中那位洛达校长,表面正直的她,却把教育当生意作,根据父母阶层和家庭背景挑选学生,挑选的标准就是能够让学校获益。因为招收贫困学生无利可图,而招收来自“精英家庭”的孩子,不但可以获取大量金钱,还能笼络社会资源、权力人脉等等隐性资产。
因为正如拉吉所揭露的:“教育已经失去它的本质,沦为了一桩生意。”
既然是“生意”,那“唯利是图”便是天经地义的了。
其实,扭曲了的“教育”有时候连“生意”都不如。正经的生意人讲究买卖公平、诚信经商,可不正经的“教育人”虽然表面上道貌岸然,就像影片中的那位校长一样,可实际上做着践踏公平,摧毁正义的事,比如那位入学顾问,她“建议”拉吉可以假装穷人,以争取学校给贫困孩子的入学名额。善良的希亚姆为了能让拉吉的女儿读上名校而不惜用生命去碰瓷,以换取所需的“课外活动费”;可他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却被富人拉吉“巧夺”了上学资格!
所以良知复苏后的拉吉说:“政客偷窃穷人的粮食,建筑商偷窃穷人的土地,富人偷窃穷人孩子上学的权利。”
堕落了的基础教育,完全失去了公平、普惠的本质,彻底毁灭了社会正常有序的竞争机制,堵死了普通老百姓孩子改变命运的向上通道。富的更富,穷的更穷。一个国家的进步从“起跑线”上就被不公平的教育阻碍,甚至社会不安定的隐患由此埋下,谈何“腾飞”?
相信许多观众和我一样,在看《起跑线》时,会觉得特别“亲切”,感觉拍的就是中国。因为在中国有太多望子成龙因而愿意付出一切(包括不择手段)的“拉吉”和“米塔”夫妇,有太多贫穷而善良却被无端剥夺权利的“希亚姆”,当然,也有不少势利而虚伪的校长“洛达” ……
最可怕的,还不是不公平的教育,而是不公平的教育却披上了“公平”的面纱。有哪个教育局公开发文允许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择校”?没有!相反所有教育局的文件都明确规定“严禁择校”,还说“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但实际上呢?通过一些变相或变通的途径,明明是“择校”却变成合法的了。比如“招艺体特长生”,这里面就有猫腻,许多毫无艺体特长或“象征性”地有那么一点点艺体爱好的学生,经过“象征性”地“面试考核”,便“择校”成功。
还有赤裸裸生源大战。迄今为止,我没有看到任何学校承认,他们的中考高考的“辉煌”,除了教师的努力、学生的勤奋之外,还有“我们当初为了抢生源不择手段‘不惜血本’”。小升初本来是划片招生,严禁学校进行招生考试的,但不少学校挖空心思以“面试”等方式进行“择优录取”,有的教育局对此睁只眼闭只眼。甚至教育局领导通过口头打招呼(而非书面文件)的方式,要求各小学将毕业生中的“尖子生”送到规定的初中“名校”,以保证“本地优质生源不外流”。还有的教育局打着“教育改革”的幌子,以“因材施教”的“理由”,冠冕堂皇要求各小学将“优秀生源”送往某名校。高中作为非义务教育,是允许择优招生的,但应该在规则的范围内择优,而不可为了抢生源而践踏规则不择手段。现在不少高中违规跨地区招生、公办学校“民办化”招生、用重金购买“优生”、办“超级中学”以“垄断优质生源”进而不惜违规办学以开疆拓土将这种做法蔓延到全国各地……如此心照不宣的做法,都是“以人民的名义”损害着教育公平。
我听过太多的人说:“现行高考制度有再多的不是,也是贫寒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也是最后一条通道,否则,如果否定了现行高考制度,百姓子弟日后出人头地唯一的希望便没了!”可是,如此不公平的教育制度,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将许多贫寒子弟排除在公平竞争的通道之外——就如电影《起跑线》里希亚姆的儿子一样,你还想指望教育成为改变命运的“唯一”“”最后”的“通道”?做梦吧你!
说起学校的教育不公,似乎每一位学生家长都咬牙切齿,但其实有时候恰恰是家长们在助长学校教育的不公。真正实行“划片招生”了,反对的往往是一些有权势有关系的家长,正是他们无孔不入的托关系、走后门,弄虚作假、绑架了教育公平。就如《起跑线》里面的拉吉一样,看似可怜无助的他,其实正是教育不公的助纣为虐者。当然,家长们之所以“助纣为虐”,更深刻的原因,是目前我们学校之间本身存在着的发展不均衡,客观上存在着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谁愿意把孩子送到薄弱学校呢?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的“胡作非为”也是被不公平的教育所绑架。因此,要实现教育公平,还是有赖于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校园建设、硬件配备、师资优化、评价改革等等,推进优质的教育均衡,让所有学校基本上(不可能绝对)达到相同或相近的办学水平。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国家以及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不少加快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比如前些年就开始实行的高中招生“指标到校生”的政策(即将优质普通高中的招生名额按不低于30%的比例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虽然在执行中也不是非常完美,但已经收到一定效果。又比如,最近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明确指出要要逐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继续清理和规范中考加分项目,尚未全面取消体育、艺术等加分项目的地方,要从2018年初中起始年级开始执行。这意味着,以后“艺体特长”这块“择校敲门砖”,将逐步失灵。
电影的名字叫《起跑线》,我不知道印度导演为何想到用这个名字,反正几乎所有中国观众看了这个片名都自然会想到流行于中国父母口中的一句话:“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前段时间刚好写了一篇文章,赋予“起跑线”以新的内涵,就是孩子父母的综合素养,标题叫《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今天,我对“起跑线”的含义又有了新的理解。如果对一个孩子来说,优秀的父母是孩子成长的起跑线;那么对一个国家来说,公平而优质的基础教育则是国家腾飞的起跑线。
因此,我还是寄希望于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有时候乐观地想,我们党连腐败这场硬仗都能打下来,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效果,“教育不公”这座大山一定也能铲平!
本文结束时,突然想补充几句我看完《起跑线》走出影院时的想法——既然中国也存在着其程度绝不亚于印度的教育不公,可为什么中国拍不出这样的电影?一些导演热衷于拍君臣尔虞我诈,拍嫔妃明争暗斗,把帝王将相塑造成“民族英雄”,把宫女太后吹捧成“中华女杰”,却无视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漠视人民的忧患与诉求,这是中国影视的耻辱!至少,面对《起跑线》这部电影,中国的导演们应该感到羞愧。
2018年5月1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