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解剖活体青蛙”写作导引——科学教育和生命教育孰重孰轻?
- 资源简介:
约4990字。
材料作文“解剖活体青蛙”写作导引
——科学教育和生命教育孰重孰轻?
近日,广州市美华中学初二(3)班李颖诗的一篇周记被校长易超发现并转到教师群里,引起了全校教师关于科学实验和人文关怀的激烈讨论。在这篇周记里,李颖诗小朋友描述了一节解剖青蛙的生物实践课。在文章中,她连用了六次“它很疼”来描述一只被解剖的青蛙。
在周记中,李颖诗这样描述她对这节实践课的观感:“在进行脱皮实验时,不采取任何麻醉措施,用剪刀撕扯下它小腿的皮。我知道,它很疼……进行去头实验时,生剪下头,它却还在挣扎着。我知道,它很疼……进行解剖实验时,挖出内脏,场面血肉模糊。我知道,它很疼……”那么,这节课下来,给李颖诗小朋友稚嫩的心灵里留下的是什么呢?“这个周末里,每当吃饭看到盘子里的肉时,便不免心生内疚。在实践课上那些可怜的青蛙让我明白,不想被别人主导自己,就要学会做一个强者。”很显然,“弱肉强食”就是这节解剖实践课带给这名初二女生最直接的“知识点”。
老师们看到这篇周记后的讨论也很有意思。当事老师觉得自己买了三只青蛙上的这节课,是有血腥之感,表示自己以后会注意;而另一位老师则觉得没什么不妥,“人文关怀可以有,科学探究精神也没有错,真要负起伦理责任就什么都不用教了”。那么,认真思考一下,当堂让初中学生解剖青蛙,是教学负责还是考虑欠妥呢?
针对此事,有专家从宏观角度说,老师应该给孩子们解释,解剖动物与保护动物并不相悖,但这样的道理,对于心智并不健全的未成年学生来说,真的能理解吗?站在自己专业的角度看,很多道理是理所当然的——就像上解剖课的医学院学生会觉得尸体只是“教學道具”,而换个普通人,则会觉得尸体简直就是“恐怖道具”。
其实,这位自掏腰包买青蛙当教具的老师,出发点是好的,但这堂课真正达到了教学目的了吗?恐怕未必。李颖诗同学真正学到的,是“要做强者”——这显然不是这堂课的初衷。生物课堂能否拒绝血腥,老师如何开展教学和引导学生,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多维解读】
1.“量材而教”,注意个体差异。
几千年前,中国就有“量材而教”的说法。清代教育家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明确提出“别类分门,因材施教”的要求。这里的“材”就是施教对象,“量材而教”“因材施教”就是强调充分考虑个体差异的因素,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要求上“因性而教”“因龄而教”,不可简单从事。对于接受基础义务教育的初中生来说,我们的教师确实应该慎重考虑一下,活体解剖等较为专业且带有血腥味的课能否进课堂?应该想到即便是成人,面对解剖活体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