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师肩扛输液杆上课:好评和差评都指向啥?

作者:佚名  时间:2018/5/28 22:09:2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54
  社交媒体上,有关“女教师肩扛输液杆上课”的话题引发广泛讨论。依照媒体的报道,女教师是某中学“中考毕业班”的班主任,负责教授政治课。因慢性阑尾炎发作后腹疼不止,然而,女教师为不影响“中考毕业班”的复习进程,她拒绝立马做手术,所以只能依靠输液缓解病情。只是,女教师每天等护士扎好吊针,就偷溜去学校给学生上课。而“扛输液杆上课”的图景也就由此而来,并被周遭各种讨论。
  实际上,类似的“榜样纷争”已经不是头一次,但每一次纷争的过程中,基本上是各说各话,看似都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争取自己的立场,但却很少直面共识的基础,为寻找公允的评判作出努力。而这也导致,每一次类似事件的发生,都会迎来激烈的争辩。
  不过,就舆论探讨而言,主要分歧也不是在女教师身上,而是就行为本身作出评价。好评者认为,女教师的责任心比较强,算是现在教师群体中极为罕见的榜样,值得很多教师学习。差评者觉得,女教师的行为违背人性,自己生病,还逞能硬扛,有一种消极的引导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其实是指向“榜样”的两个极端。一个强调榜样的“好作用”,一个强调榜样的“坏作用”。但却没有直面榜样的“中性作用”。
  为何他(她)们要强调榜样的“好作用”呢?这其实与他(她)们对于教师群体的偏见有很大关系。近些年来,主流舆论中一直隐约潜藏着一种论断:“现在的老师责任心,没有过去的老师责任心强”。
  于此,每当出现一个“责任心强”的榜样,自然就会得到他(她)们的各种支持,甚至是失控的爱戴。而他(她)们的行为越发激烈,就代表他(她)们的偏见越重,这也导致老师和家长的关系只是表面上的美好,而实际上却难有具体的互动。
  就如“家长给老师送礼”的事情,已经从那种单纯的感恩彻底沦为粗鄙的交易。因为在学校教育的问题上,老师好像有天然的主导权,家长却没有足够的参与权,这种情况下,一些家长就开始利用“送礼”的方式,获得更多参与教育的可能,而一些老师在收到“超限”的礼品后,自然就成为一些家长的傀儡,而既定的教育公平原则也就被瞬间打破。
  这种情境下,傀儡教师们的大行其道就会激发家长们的坏情绪和不理智,这也正是他(她)们支持“榜样力量”的原因所在。因为,从他(她)们的表达语境中,前半句在肯定榜样者的存在,后半句却透着一种巨大的失望情绪。而情绪本身的弹性,只会随着这种突发的榜样,被愈演愈烈。
  而对于强调榜样的坏作用一方,似乎对于教育的相对不公平早已看开。在他(她)们看来,根本不需要美化什么或者塑造什么榜样,只要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个世界就能良性运转。而过度的标榜个体的力量,强化个体的影响,只会让更多人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尤其,对于那些过度牺牲自我的行为,对个体而言也是很明显的伤害。
  按照他(她)们的逻辑,“肩扛输液杆”的女教师带有很明显的误导意识,会让很多人觉得那才是“好老师的标准”,可实际上,好老师的标准就是把自己的课程教好就可以,而非以牺牲自己的健康为代价为孩子们上课。
  当然,他(她)们也会拿出一些残酷的数据进行实证,以此证明这种强化榜样的行为很有害。毕竟,那些因病倒在讲台上的事件确实存在,而且总是在宏大叙述后被潦草的收场。于此,他(她)们开始反感“榜样”的存在,同时也“嘲弄”榜样的力量。
  所以,就“好评”和“差评”而言,除却他(她)们各自的指向不同、立场差异,好像在评价体系的建设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偏见。就事论事,强化和弱化榜样的力量,都是一种盲目的论断。甚至,在借助榜样说事的逻辑里,本身就已经进入错误的轨道。
  当然,通过对“榜样”的争论,也能清晰的看到教育中真正存在的问题。而对于“肩扛输液杆”的女教师而言,也相信她真的是热爱自己的工作,担忧孩子们的中考结果,但她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作为一个人要清楚轻重缓急的“底线”,这或许比她的学生多考几分更重要。
  不过,事情既然发生,也希望人们能理性看待这种事情,既不夸大事实本身,强化牺牲行为的力量,也不过分尖酸,强调刻奇的逻辑。很多事情的发生自有情非得已的一面,而那一面往往却是大众的盲区,难以被看到,总是被误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