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拿高分的秘密,在考场外

作者:多崎佐  时间:2018/6/9 23:14:19  来源:网易浪潮工作室  人气:621
  高考想考高分,和遗传决定的智力以及家庭背景分不开关系。而智力水平高的学生更容易进入重点中学,强强联手,考出高分。考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对高考高分很关键,高效的学习方法、强大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高考制胜的法宝。
  2018年,山东济南,当地第一高的建筑打出高考祝福标语/视觉中国
  高考考高分,上好大学从来都是少数人的专利。物以稀为贵,如何制胜高考就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有人说想考高分靠文曲星保佑,家长们就考前带着孩子烧香拜佛。也有人说进重点高中,就等于为高考买了保险,家长们就挤破头把孩子塞进力所能及的最好的高中。还有人说,高考想考高分,离不开补充营养。很快,就有家长不惜辞职,搬到孩子就读的高中,天天开小灶。
  但这些策略最好的效果,就是不起负作用。
  人们一直徘徊在高考高分秘诀的大门外。直到去年,北京的高考状元挑开残酷现实的面纱:“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
  这位状元说的出身决定论到底有没有道理?什么样的人才能考高分呢?在高考高分的背后,究竟有怎样的秘诀呢?
  天生优势
  谈论高考高分时,我们在谈论什么?高考试卷并不统一。抛开北京卷、上海卷、山东卷、浙江卷等地方命题试题不说,光全国卷就有三种。因此,山西考生眼中的650分,也许在海南考生眼中不值一提——试卷满分超过900分。
  不妨用录取来统一标准,把考上985高校称作高分。在上海,前5%的考生称得上高分考生。而在山西、湖南、山东等17个省份中,高分的考生百里挑二。
  谁都想成为高分考生,但谈到如何高考考高分,众说纷纭。主流的论调勤字当头,不论是班主任,还是家长,望着即将迈入第一考的学生,都会说“高三不累,人生无味”。言下之意,想考高分,就要用时间和心血去堆。
  2015年,广东省梅州市,教室后面挂着犀利的横幅和重点大学照片/视觉中国
  不过,勤能补拙,却不一定能补高分。难以忽视的事实是,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越卓越,就越容易取得高考高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还未扩招,高考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学者发现,智商是最影响高考成绩的第一因素。第二重要的因素,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依然与人的认知水平息息相关。
  无独有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高考”也和智力有关系。只不过,这场考试叫SAT(学术能力测验),被中国人称作”美国高考“。研究表明,随着智力水平的提高,考生的SAT成绩也相应地上涨。更有甚者,总结出一套公式,反过来用SAT考试的成绩,来判断考生的智力。
  2009年,北京,一个女孩望着一排SAT备考书籍/视觉中国
  而你的智力很大程度上不由自己做主,而是受到父母遗传的影响。
  虽然教育、营养等因素都会促进人的智力发育,但智商的上限早已注定,再怎么添砖加瓦,也变不成爱因斯坦。顶级期刊《自然》下的《遗传学》杂志,刊文考察了1400余万对双胞胎后,发现遗传对包括认知能力在内的个体特征的影响很大,占到了一半,甚至以上。
  你想考高分,除了要有一个好脑子,还要出身在好家庭。有研究者走访了2010年的27名高考状元,发现:14名状元的父母至少有一方在教育系统内任职,有7位在石油、化工等国企和政府机构中工作,只有6位状元来自农民家庭。
  而将样本扩大到国家重点高校后,你会发现,校园中行走的学生,主要来自中产家庭。虽然他们的家庭财产不一定满足国际通行的收入标准,但其父辈大多在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中担任专业人员,或者是职业经理人和企业主。
  如北京状元所说,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异,对高考成绩的影响不可谓不大。这一点鲜明地反映到名校中城乡学生比例上来。2015年,复旦大学的新生中有2517名来自发达的城市,但只有480人来自欠发达的农村。
  虽然我们很难区分,这些家境优渥孩子的成功究竟是受到遗传影响更大,还是受到父母带来的社会资本(以及随之而来的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影响更大,但如果你成功投胎到这样的家庭,就比普通人多了一些考高分的可能。
  补习班/视觉中国
  至此,你的心中就能大致勾勒出高考高分者的画像——他的出身不一定大富大贵,爸爸是当地的公务员,妈妈则开着一家超市;虽然家中累计交的税,赶不上粉笔张小龙的四百万,但进账负担得起兴趣爱好班、课后作业辅导、购买书籍自学,偶尔还能出门游学。
  选对地方
  我们不想在遗传上做过多的停留,那种认为基因能解释一切的想法,其实和基因什么也不能解释的想法同样可笑。好的基因遗传和家庭背景,虽然铺就了一条通往高分的大道,但是,它们并不是高考高分的双重保险。
  纵览近半个世纪的高考史,总能找出一些与出身定律相悖的例子。比如中科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检测了数百名高考状元,发现其智商大都不超常。又比如,即便是三所TOP2高校和十五所前十大学中,也并不是清一色的富裕子弟。
  因为高考不是你一个人的战斗,而是整个教育系统的战争。学生们在小学的后方接受军事训练,跋山涉水,来到高中的战场整编入伍,开往最终的目的地——高考前线。能打胜仗的永远是精锐部队,能让你更可能高考分的,也只有重点中学。
  2017年,河北衡水二中举行高考誓师大会/视觉中国
  如果你就读于县市级重点高中,那么比起进入普通高中的同学,你进入985好大学的概率大了2.4倍。要是贵高中还是省或国家级别的,那你进入一线高校的概率,比普通高中的学生足足大了10倍。
  尽管居功甚伟,但在高考庆功宴上,重点中学的老师很少会大包大揽功勋。因为他们知道,高考高分是学校和学生强强联合的结果。
  高考成绩的分野在中考时就已种下。考虑到智力对成绩的影响,能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本身就是筛选出来的可造之材。
  有研究者调查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现任校长是知名高考数学命题人葛军,每年高考结束后都有愤怒的考生编段子来攻击这位“数学帝”。结果表明,八成高一学生智商高于120,四成学生智商高于140。学生的平均智商达124,比普通人高出不少。
  这就是为什么中考成绩能“预测”高考成绩的原因。统计表明,高中学生同学的平均中考成绩每提高1分,高考成绩就会提高0.8到1.36分。
  重点高中里好学生扎堆。他们的学习能力更卓越,学习态度更积极,铸就了好高中的好氛围,形成了同伴效应。高中开始后,学期伊始班级的均分每提高一分,学期末学生的成绩至少会增长二倍。
  普通高中从中考开始,就很难进入这种良性循环。它们的命运是:招的学生不好,高考出不了成绩,无法抬高中考招生门槛,找不到好学生……由此陷入了恶性循环。
  不过,学生质量高,也得在好高中里才有好发展。有幸能进入教育资源丰沛的高中,就更有可能在高考中取胜。
  由于教育经费与高考成绩挂钩,重点高中的经费就是比普通高中要雄厚。如果你所在的中学一本率每升高1%,生均教育经费就会增加440余元。而你每有一个学长学姐进入北大清华,都会如普罗米修斯般,为你“盗来”470元生均经费。
  这么多钱砸下去,学校想不办好也难,何愁提不起高考成绩?毕竟有铁律在前:生均公用经费提高100元,高考平均涨三分。
  2017年,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的房山分校区正在上课,教学条件优渥/视觉中国
  因为有了钱,学校就能招聘更优秀的教师。老师对高考成绩的影响不可小觑。拥有本科学历的老师占比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高考均分就上涨0.81分。灵魂和强子对撞机一样,都需要学历资深的工程师来修。
  充足的经费更能留得住有经验的教师。园丁们平均年龄每增加一岁,学生的高考成绩暴涨2.6分。如果先秦时期有高考,老子长寿,门下的“玄门十子”想来成绩不坏。
  钱还意味着更好的教学硬件,与学习效果挂钩。影响最直观的,就是班容量。班级规模每增加一人,学生的高考成绩就会减少0.69分。山西北部的高考工厂常流传着“八年抗战”的英雄传说——考到结婚、生子、而立。而那里的复读班,几乎都是大教室,动辄一百人起步。
  2017年,成都,一个参加了十七次高考的人正在备考/视觉中国
  钱孵化顶级中学,量产高分学生的故事,大家肯定不陌生。衡水中学曾经籍籍无名。但为了让它在2000年前进入示范类高中的行列,市里下了血本。尽管财政收入不足两亿,但从96年到98年连续划拨了1200万元给一所学校。后来的故事,即便不关心高考的人也都知道。
  做好自己
  当然,高考考高分的秘诀还没讲完。不管遗传基因和家庭背景的好坏,也不管学校是不是经费横流,这些因素都还不能决定高考成绩的全部。毕竟,命运还有一部分掌握在自己手中。
  那些高考高分的人,自然有一套好的学习方法。比如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懂得利用遗忘曲线的学生,就能分门别类安排好复习计划,按照日期表,有节奏地强化记忆。
  比如背了单词,在笔记本上做好日期记录,分别在一天、三天、一周、半月、一月后重温,效率肯定比几时想到几时复习要好。
  其次,高分考生都足够勤奋。课堂面授、考试、完成作业之外的自主学习时间越长,高考成绩越好。战略上的卓越,也无法取代战术层面的执行。
  2016年,江苏连云港,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在上晚自习/视觉中国
  所以千万别相信什么状元一天只学两小时的都市传说。衡水中学有一个考上香港大学的女生,三年做完的参考资料垒起来有两米高。这与研究不谋而合:
  再次,想考高分,离不开良好的生活习惯。研究表明,在不睡懒觉的前提下,睡眠越充足,高考成绩越好。
  而残酷的现实,就是八成高三学生每天睡觉时间不足六小时。要知道睡眠正常的人本科的概率为35%,但睡眠障碍者的比例仅有9.4%。所以,状元们口称自己不熬夜,还真有一定道理。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一中,高三年级的学生在挑灯夜战。/视觉中国
  然后,想考高分,稳定的心态必不可少。八成学生反应考场状态是最影响成绩的因素。而高三全年,一半学生出现抑郁的症状。到了考前,也就是六月以来这几天,考生的焦虑情绪显著强于正常人。大家都焦虑的时候,你稳住了,就赢了。
  值得注意的是,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在考前出现焦虑情绪。男生解决焦虑的办法主要是解决问题和求助,而女生则会自责、幻想甚至用合理化来假装问题不存在。因此,女生高考前更要积极寻求心理帮助。
  运动能有效缓解焦虑情绪。总的来说,男生想不焦虑,就要多参加集体对抗类运动,比如打篮球;女生则要参与个人对抗类运动,比如乒乓球单打。
  2017年,重庆,千余名高三学生通过在操场上练习瑜伽,来缓解高考前的焦虑和疲劳。/视觉中国
  最后,想考高分,肯定少不了一套饮食规划,至少做到考试时不腹泻。虽然不必吃一口米糕,再吃一口粽子,取义高(考)中(举),更不必大吃猪脑滋养身心,但选对食物真的很重要。
  清淡饮食、食物卫生之类,就不必赘述。要牢记,考前少吃甜食。研究表明,爱吃甜食的学生,压力显著大于不爱吃甜食者。而苦味食物更多出现在压力较小的学生食谱中。至少,考前吃点苦,比考场中紧张到枯坐要好。
  也许此刻,你正在赶往下一场的路上,看到这些建议相见恨晚。但要相信,你正拿出最好的自己,去为前十八年人生交上最满意的答卷。也许你还不到高考的年纪,但请记得这些。在未来的六月,它会陪在你身边。
  参考资料
  [1]. Frey, M. C., & Detterman, D. K. (2004). Scholastic assessment or 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 and general cognitive ability. Psychological science, 15(6), 373-378.
  [2]. Polderman, T. J., Benyamin, B., De Leeuw, C. A., Sullivan, P. F., Van Bochoven, A., Visscher, P. M., & Posthuma, D. (2015). Meta-analysis of the heritability of human traits based on fifty years of twin studies. Nature genetics, 47(7), 702.
  [3]. Brinch, C. N., & Galloway, T. A. (2012). Schooling in adolescence raises iq scor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9(2), 425-430.
  [4]. 牟春英, 张田香, 郑有礼, 刘田, 鲜瑶, & 宋戈等. (2014). 心理压力与摄食偏好及摄取率的相关性分析——高考压力对学生不同味觉食物偏好及摄取率的影响. 中国医学伦理学, 27(5), 720-722.
  [5].张寿松. (2005). 影响高考成绩因素的调查研究. 中国考试(7), 17-20.
  [6].刘平, 王淳, 付秀全, 陈纯, 张标, & 廖断修等. (2008). 心理干预与高三学生心理健康、高考结果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6(9), 995-998.
  [7].姜喆, & 李付成. (2015). 青少年睡眠问题与高考成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吉林医学(17), 3825-3826.
  [8].丁延庆, & 薛海平. (2009). 从效率视角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分层的审视——基于对昆明市公办高中的教育生产函数研究.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7(4), 35-49.
  [9].陈旭兰. (2008). 高考英语高分者与低分者英语学习策略对比研究. 科技信息(13), 78-79.
  [10].马实. (2005). 基因•iq•高考状元. 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3), 6-7.
  [11].中国教育在线. (2017). 高招调查报告.
  [12].刘佑荪. (1998). 高中理科学生智力因素对高考成绩的预测研究. 吉安学报(5), 46-51.
  [13]. 田汉族, 王东, & 蒋建华. (2016). "超级中学"现象演化的制度逻辑 ——以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黄冈中学为例. 教育与经济(5), 3-11.
  [14]. 伍银多, 杨晋, & 叶晓阳. (2017). 高考表现与教育经费投入:问责制度下公立高中的"绩效拨款"现象. 教育与经济, 33(3), 25-35.
  [15]. 罗思高. (2014). 为什么辍学
  [16]. 杨钋. (2009). 同伴特征与初中学生成绩的多水平分析.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7(4), 50-64.
  [17]. 王骏, & 孙志军. (2015). 重点高中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基于f县普通高中的一个断点回归设计研究.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Vol.13(4), 82-109.
  [18]. 吴晓刚. (2016). 中国当代的高等教育、精英形成与社会分层来自“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的初步发现. 社会, 36(3), 1-31.
  [19]. 刘精明. (2014). 能力与出身: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的机制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8), 139-139.
  [20]. 李金波, & 杨军. (2015). 高考成绩的城乡差异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考试(12), 19-23.
  [21]王薇娜, 徐苹, & 李斌. (1997). 重点高中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普教研究(5), 32-33.
  来源:网易浪潮工作室 作者:多崎佐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