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公平地“就近入学”,却造出了一个怪胎——学区房
作者:佚名 时间:2018/8/17 19:36:3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56
1994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的意见》,该意见指出:“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要积极推进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小学毕业考试权要逐步下放给学校。已经普及初中教育的地方,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入学。”至此,免试就近入学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似乎已成既定的公共政策。
然而,由于现实中小学和初中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均衡,引发家长强烈的“择校”冲动和学校的乱收费,导致这一政策未能得到很好的执行。为解决愈演愈烈的择校和乱收费现象,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和小学必须坚持就近入学的原则,不准招收‘择校生’,严禁把捐资助学同录取学生挂钩”。该意见还指出,解决择校和乱收费的根本举措在于加快调整学校布局,重视薄弱学校建设,以此缩小学校间的差距,从而从根本意义上落实就近入学政策。此后,在教育部出台的各项政策文件的规定中,小学和初中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多次反复地提及和得到强调。
最近几年,有关小学和初中“免试就近入学”的规定变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刚性化和定量化。2014年1月14日,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办、民办学校均不得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公办学校不得以各类竞赛证书或考级证明作为招生入学依据。”
电视剧《虎妈猫爸》剧情截图
2014年1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又颁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强调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2014年应制订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
究竟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实施状况如何?实行这一政策的本意在于,减轻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给小学生和初中生提供上学方便;缩小和平衡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减少择校,实现学生入学机会的均等化。但这些设想中的“好处”只是理论上的好处,实际情况远非如此。
实行就近入学政策的前提是,尽可能缩小区域内各个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如果区域内学校之间办学条件、资源配置差距较大,那么家长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择校就会在所难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人都想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接受最优质的教育。其次,免试就近入学的实施,本身就有可能损害教育的公平性。就近入学政策背后的逻辑是“运气”逻辑,假如你出生在一个好的学区,那么你就能上好的学校,假如你出生在一个教育质量落后的学区,那么你就只能在这个学区接受教育。
于是乎,如果你的家庭能够运用金钱,就会通过购买学区房来解决你先天的不足。
《虎妈猫爸》中为了学区房打闹售楼处
20世纪90年代,为了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促进入学机会的均等化,许多地方尝试采用“电脑派位”或“摇号”的方式,来决定学生小升初的入学。刚开始这种政策只在公立学校推行,不涉及民办学校,学校也只拿出部分学额用于电脑派位。发展到后来,”电脑派位”扩大到民办学校,并且所有学额一律实行电脑派位,取消自主招生。但在实行数年后,其诸多弊病开始显现,比如会把一些本身成绩好的学生分入了师资不太好的学校,造成了成绩下滑。现如今这种入学政策,已被逐渐淡化处理。
原本是为了教育公平的“就近入学”,现在却造成了不公平。“就近入学”政策颁布以来,不少家庭为了替子女选择理想的学校,到重点学校、名校所在社区购置房产,或者把原有的房产置换到这一社区。如果家长买了学区房,他的孩子就可以上重点小学。如此不惜成本,只是为了获得满足“就近入学”政策的户籍。“就近入学”政策形成了直接、明显的教育的户籍歧视、身份歧视,反而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
电视剧《虎妈猫爸》中为了学区房甘愿倾家荡产
编者结语
在中国,“学区房”的形成有很多历史因素,现在让人们趋之若鹜的中小学,很多是以前教育投入倾斜而培养起来的“重点学校”。这样的历史原因造成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今天仍然极大程度地影响着中国的教育公平,并催生出畸形的学区房房价。去年,有家长以530万元的价格,在北京西城区购买了一间11.4平方米的屋子,就为了孩子能就读重点小学。
当然,即便是发达国家也是有学区房的问题,但是从总体来看,优质教育资源全国分配,优质师资力量轮岗化,都是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不错的办法。
解决起跑线上的不公平,理应成为解决所谓“不均衡、不充分”的关键内容之一。今年2月底,教育部在2018年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中表示,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需积极推进“多校划片”政策。虽然平衡教育资源依然任重道远,但“多校划片”意味着我们已经迈出了艰难一步。
参考资料:
1《教育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的正义性》张洪高,辛丽春
3《中国教育改革大系 中小学教育卷》朱永新总主编,张民选,丁念金本卷主编
4《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视野中的重点学校——兼及邓小平建设重点学校的思想》王爱云
5《中国教育大事典》浙江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年鉴》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