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小众金句,值得阅卷者为你点赞

作者:不详  时间:2018/10/9 17:25:4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57
  有人曾向毕加索请教欣赏绘画的技巧,毕加索认为欣赏艺术不需要技巧,好的艺术自能唤起激情。艺术理应是直觉的,但欣赏艺术,毕竟与观赏者的趣味、沉淀有关,多数人往往对于文字的理解力超过绘画。因为从小接受阅读训练的我们,很自然地会对文字隐含的暗示心领神会。今天,小笔为大家搜集了小众名言,帮大家深刻领悟名言,自如运用名言。
  NO.1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鲁迅
  【模拟题?? 材料作文】
  亨利??达戈1892年出生于芝加哥,是一家医院的看门人。几十年间,他只身一人住在一个塞满了垃圾的房子里,直到1972年生病后被转移到了一个教会的房子里。亨利去世后,人们在清理他的房间时,发现了几百幅带有超自然光辉的绘画,有的还有着迷人的童话元素,譬如带面孔的云和长翅膀的动物。
  【名言范本】
  孤独也是一种创造力
  明亮的餐厅置于冷清幽暗的街道中,好似一个被遗忘的玻璃房子;四个人没有语言交流,甚至连目光也投向四个不同的方向,显得十分疏离。《夜游者》所散发出的气质,恰如画家本人的观点,自己的确在无意识地描绘一个大城市的孤独。即使是在城市文明愈加繁荣的今天,我们见惯了密不透风的高楼大厦,每天穿梭在汹涌的人潮,也习惯于做一个安分守己的螺丝钉,这种孤独也从未消减。
  鲁迅有一句冷峻的自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城市的喧闹只是把个体的孤独反衬得愈发突兀,然而本质上,每个人都是一座自我封闭的岛屿,即使面对面坐着,也很难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人类的共情难在此处。但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人类毕竟面对共同的未来。无法承受的孤独之重驱使个体寻求与他人的联结,于是才有了表达与倾听,有了文学与艺术,有了世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而有了这难以简单定义的多元世界。
  NO.2
  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 培根
  【模拟题?? 材料作文】
  徐霞客历经 30 余年的实地考察,才撰成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他尊重经典,但不迷信于典籍,敢于订正《大明一统志》等权威典籍;他尊重事实,但不满足于定论,认为“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他尊重权威,但不屈从权势,敢于对官方结论进行质疑;他敬畏生灵,但不迷信神灵,敢于登山入洞惊动“神龙精怪”。因而有人说,徐霞客是中国古代科学精神的集大成者。
  【名言范本】
  有所敬畏,不忘质疑
  我们踩着前人的肩膀而行,自然应尊重前人留下的智慧,但能够打破人类社会发展的天花板的,始终是那些由质疑而生的创新。所以徐霞客这种科学创新精神放到今天来看,依然熠熠生辉。
  再往前三百年左右,活动于文艺复兴初期,被称为“绘画之父”的乔托同样值得我们仰望。乔托之前的西方中世纪绘画大多是圣象,画家在金色的背景上勾描出圣人固定的符号。这些符号长久以来由师徒相传,没有任何改变,最后变成刻板而僵化的形式。而他笔下的圣人却因为光影的加持,以及人体解剖学和空间透视法的辅助,有了体积感和重量感,从而化为血肉之躯。文艺复兴强调人的觉醒,画中人何尝不需要觉醒?乔托不迷恋权威,亦不屈从于权威,他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为人类艺术史的又一次突破开辟了道路。
  有所敬畏更不忘质疑,徐霞客和乔托都具有一种跨时代的科学精神。他们的故事正如培根所说:“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
  NO.3
  被人喜欢,它有一个很大的风险,就是你会发现,这个被人喜欢的自己,经常会覆盖一个真实的自己。——蒋方舟
  【模拟题?? 材料作文】
  2018 年 6 月,《中国青年报社》对 2015 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47.5% 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爱讨好别人,表示愿意为了别人而伪装自己。
  【名言范本】
  尊重自我,才能活出真我
  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着实重要,所以一些人会尽量让自己看上去更美好一点,这种愿意取悦他人的心态并非过错,但是,诚如蒋方舟所言:“被人喜欢,它有一个很大的风险,就是你会发现,这个被人喜欢的自己,经常会覆盖一个真实的自己。”而当下很多人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将“讨好”建立在伪装自我的基础上,从而失去了自我原本的真实。
  恩索尔有一幅很出名的画,叫作《被面具包围的自画像》。画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面具,它们夸张甚至有些诡异,以虚假的躯壳示人,充满了伪善与欺骗。更为嘲讽的是,画中的主人公恩索尔也并未以真面孔出现,他给自己戴上了“画家之王”鲁本斯的面具来逃避当时失意却真实的自我。
  其实,个体真正能“讨好”别人的地方正是在于其真实的自我。须明白,如果不懂得接受且尊重自己真实的样子,那么即便你得到赞赏也得不到真正的欣赏。
  NO.4
  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李大钊
  【模拟题?? 材料作文】
  惟俨和尚是唐代著名禅师。有一次,惟俨指着林中一棵枯木,问弟子道吾和云岩:“你们说,是枯萎好呢,还是向荣好?”道吾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向荣的好。”不料惟俨断然否定道:“灿烂终将归于消灭。”云岩随即改口说:“我看是枯萎的好!”谁知惟俨同样认为这是错的:“枯萎也终将成为过去。”这时,一位小沙弥从对面走来,惟俨便以同样的问题问他,机灵的小沙弥不偏不倚地答道:“枯萎的让它枯萎,向荣的让它向荣。”
  【名言范本】
  枯萎或向荣?都是我的人生阶段
  惟俨提问的本意,不是让我们作“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让我们懂得,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灿烂也好,枯萎也罢,都将如过眼云烟,不复存在。再则,灿烂过后是枯萎,零落成泥后又孕育出新的灿烂,灿烂与枯萎本来就只是事物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正如李大钊说:“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他讲的其实是同一个道理。
  克里姆特在画作《女人的三个阶段》中,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女人从稚嫩的幼儿到美艳的中年再到佝偻的老年的状态,她们紧紧相贴构成了生命的整体,使我们见到了生命的完整形态,从而更加珍爱人生。既然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那么顺其自然,安然知足于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才是明智的选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