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真改革了,我还会教书吗?

作者:佚名  时间:2019/5/26 22:45:3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68
   我没否定教育改革成果的意思,但看这四十年来的教育,刚从文革走过来的80年代,说教育改革没错,到了90年代呢,到了新世纪的00年代呢,眼下10年代又快过去,20年代马上就到了,我们是否还得继续说“教育要改革”呢?
  如果答案肯定,一是说明过去的改革并没改好,或者说改得不够好,所以还需要改革。二是说明改革永远在路上,不会有终点,也没错。问题是,近四十来有些改革,到底是真改革还是假改革,改革遵循了教育规律,还是背离了教育规律,还原了教育的本真,还是与教育本真背道而驰。这是个问题,值得思考的问题。
  教育改革也喊了几十年了,从上世纪50年代始,就没有停止过。单说改革开放以来,在各行各业中,“改革”口号喊得最多,“改革”名堂也最多的,教育行业绝对算得上一个。
  口号喊得多,名堂也多,事实怎样?有些现象不能不让人怀疑。
  比如补课,为什么要用课外时间给学生补课?这不等于补课者承认,在规定的教学时间没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学校组织补课,等于学校承担责任,如果老师组织补课,那就是老师承认自己没完成教学任务。不用补课,能使学生学得好,才称得上合格的教师。水平能力有限,才需要加班加点补课。如果仅仅为了钱,课内不讲课外讲,是老师的品德问题。
  “大家都补课,我不补课学生吃亏,家长也不答应。”这就是所谓的“剧场效应”。如果补了课成绩就上去,没补课成绩就上不去,哪怕任课者是优秀教师。只能说,问题出在评价机制,考什么学什么,怎样考怎样学,考试成了指挥棒,指挥学生学习,指挥学生补课,不补课吃亏。如果考试侧重知识,补课或许有效,考试侧重能力,补课未必有效。这正是改了几十年,至今未尽人意的重要一环。
  又比如“减负”,“减负”喊了几十年,学生负担非但没减轻,反而愈来愈重。小学生的家庭作业,低年级需要一两个钟才做得完,高年级三四个钟都未必做得完。按理说,课外作业是当天学习的巩固,应该都是学生听懂学会了的。而事实并非如此,我问过邻居一些孩子,这些作业自己可否独立完成?大多摇头。可见,要么是老师没教过,要么是学生没听懂。由此而论,布置大量家庭作业,要么老师的水平和能力有问题,只有靠大量作业弥补教学的不足; 要么在课堂上学生没听懂学会,也就是老师没完成教学任务。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导致学生由负担到厌学,这就与教育背道而驰了。
  家庭作业不但多,还有所创新:家庭作业要家长签名方可通过,也就是说,家长必须辅导孩子,否则很难交差。学生负担没减轻,老师的负担部分转移了,似乎合情合理地转移给家长了。许多家长,没时间或者没能力辅导孩子,还有一个办法——送到托管班去,只要你有钱。其实同样增加了家长负担,另一种负担——经济负担。
  比如说,老师的教学,到底让学生掌握知识,还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重要区别。“教是为了不教”,早有教育前辈说过,是教育常识。只懂得满堂灌,让学生掌握许多知识,就算你教的学生学富五车,都不能称为好老师;只有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将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促使他们自主自觉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且受益终生,才称得上真正的好老师。
  再比如,我们的教育,到底是培养人才,还是培养人?本该是常识。人才的界线很难划定,真正的人才只是极少数,我们的教育主要还是培养人,也就是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思想,知道珍惜生命,知道交友合作,懂得守规则,懂得爱与美,能够为工作和生活继续学习,在老师门下学到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要让学生做到这些,教师自己先要做到,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我常想,如果给学生补课是违法,就没补课了,没有补课,我还有潜力可挖吗?我的学生成绩能上去吗?如果学生负担真的减轻了,布置家庭作业也变成违法了,我有什么办法在40分钟里教好学生?如果教学不再是灌输,而在于学生自我学习;如果评价尺度不再是考试成绩,看学生有没有继续学习能力;如果取消了中考与高考,也没了成绩排名……总之一句话:如果教育真改革了,我还会教书吗?还有,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思想,我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吗?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我自己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了吗?
  有一种改革就不存在“如果”,而且必将成为现实,那就是互联网的应用。互联网可以做到,不再是几十个学生坐在课室里,不再有讲台黑板,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空间变了,位置变了,角色变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学生可向老师询问,乃至质疑,提出质疑的学生,没有与老师同学面对面的胆怯,不再欲言又止。因此我想,我博览群书群网了吗?我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吗?面对学生的质疑和挑战,我有底气吗?
  标题中的“我”,开始用的是“你”,更改原因,出于突然闪念:问别人不如先问自己。不管“如果”能否实现,不管是真还是假,你若是一名教师的话,问问自己也无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