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的互文、合文和变文

作者:zhlixiong04|  时间:2005/6/15 13:53:5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210
  文言文阅读、古典诗歌鉴赏都会涉及到文言文修辞问题,理解它们特别是互文、合文、变文三大修辞格的特点和作用,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词义(包括成语),把握文意,鉴赏评价作品特色等,平时的学习不可忽视。
  一. 互文
  互文也叫“互言”、“互见”、“互文见义”等,它的特点是上下文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它的修辞作用是言简意赅,语意含蓄,节省文字而又扩大了诗文的容量。例如:
  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即:朝夜歌弦,意即:从早到晚唱歌弹弦。这既描写出了阿房宫的歌舞之盛,又点出灭亡后六国后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成了供奉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这是“单句相互”,即“本句互文”。其它又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过秦淮》),“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成语中也不乏其例,如“南来北往”、“山清水秀”、“风调雨顺”、“偷梁换柱”、“粗枝大叶”、“狼心狗肺”、“抱子弄孙”、“雕梁画栋”等。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这是杜甫为好友崔明府(明府,唐代官名,即县令)来访而作。这两句前后映衬衫映衬,情韵浓厚。全联意思是:花径不曾为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今始为君开。上下两句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拼合,是对句互文。其它又如:
  A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C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D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滕王阁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桃符”,本来是一个词,即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后来在上面贴着春联,因此借指春联。本句中“桃”与“符”分置两处,要把它们拼合起来才可理解。句意是:总把新桃符换旧桃符。这是把一个词分开放在两处,构成互文。总之,互文是由于受到句子字数或格律等限制而把一个完整的意思分开放在两句之中,理解时必须把上下文的意思联系起来加以考虑,做到前后互相补充,互相配合才能通畅明白,意思完整。
  二、合文
  “合文”又叫“并提”,指的是在一个句子里,至少有两个以上的联合词组,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联合词组的组成部分分别搭配,构成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平行的语法关系,把两件或两件以上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使语言简洁,句子紧凑。例如:
  A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史记﹒货殖列传序》)由后句应知前句的意思为:耳欲极声之好,目欲极之色之好。这是两个句子的合文。
  B自非亭午夜分,求见曦月。(《水经注﹒巫山﹒三峡》)应理解为:自非(如果不是)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这是两个假设关系的复句的合文。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应理解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小学未见其明也;惑之不解,惑不解,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这是合文中的复杂形式,它是多重复句的合文。
  D观鸟兽之毛羽。(王充《论衡﹒自然》)应理解为:观鸟之羽、兽之毛。这是两个偏正关系的词组合文。
  E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荀子﹒天论》)应理解为:繁启于春,蕃长于夏,畜积于秋,收藏于冬。这两句中各由两动补词组分别搭配而成。就是在现代的一些韵文、散文中也不乏其例。如“说的自夸一点,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时无非来借此释愤、抒情。“(鲁迅《华盖集续编﹒小引》)
  三、变文
  修辞学上,往往在相邻的几个词语或句子中采用近义词来表达相同的意义,以协和音响,避免词语的单调、重复,这种手法古人叫变文,也称“叠写”、“重说”。为我们理解文意提供了方便。例如:
  A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便”、“纵”,都是连词,常用在复句中偏句的开头,表示假设的让步,有“即使”、“纵然”意。在句中二者连用,构成变文。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因”、“乘”意义相同,“利”、“便”意义相近,“因利”、“乘便”二者变文,应理解为:趁着有利形势。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hz59265 于01-24 19:23发表评论: 第1楼
  • 很有用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