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6分默写题,真的没有必要抓,真的价值不大吗?
先从老师的角度来说 。
现在高考没有考标,高考命题又以大学教授为主导,绝大部分内容没有边界,只有默写6分,是实实在在的可以把握的。
老师适当重视,学生也会跟着,学习氛围往往更好,一个班的语文成绩的提升,可能就是从这6分开始。
当然,抓默写不一定是喊学生逐个到办公室,让他们面红耳赤地背。也不一定是逐篇默写,挨个批改挑错字,那样,老师确实有些“大材小用”,作了些“低级无用功”。
有的老师早自习安排具体任务,剩下5分钟随机抽查几位,18岁的姑娘小伙了,大部分还是要面子,也不希望在众目睽睽之下结结巴巴。
也有老师统一默写,任意收1到2组过目。
还有的在默写完毕后,让同桌相互检查挑刺,一般而言,错字别字、书写不规范都会被挑出来,比老师看认真多了。
还可以预先告知,每次考完试全班公开唯一一项分数——默写分数,每次考最后若干名的适当处罚,因为这个基本不考语文能力和学习智商,哪怕成绩很差的考生都有机会拿高分,这样的“分数公开”也不算太违背教学规律。
反过来想,如果觉得抓6分默写意义不大,那我们确定,花大量时间训练小说散文、诗歌鉴赏,或者辛苦复习120个文言实词,讲作文讲得口干舌燥,就一定有效果?也未必。
事实上,语文哪一部分的提高都不容易。
再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2022届高三, 考完后有学生和老师交流考试情况,老师不便于问学生作文审题或者大阅读选段做得如何,我只问一句:默写得了满分吗?
但凡回答是否定的,或者说错了2分3分的,就为Ta捏把汗,其他题目又能拿到多少分?
等高考分数揭晓,几家欢乐几家愁。发现一个大致规律,平时扎实的,默写基本分分必得,高考分数普遍较高,而有几个平时不扎实,默写经常丢分,语文学习态度欠端正的,最后语文也筐了一瓢。
我们曾推送过一篇文章《敬畏学生:班上两位考北大的才女,两点不同的教育启示……》,里面有一段话: 学文科,勤奋扎实往往比天分禀赋更重要,文科生最容易也最忌讳眼高手低,觉得读聪明书就够了的同学,很难有高度;而圆梦清北的同学,首要的特质往往是一丝不苟,从而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如果一个学生想当然:花了那么多时间,拿了可怜的6分,我还不如放弃6分,争取剩下144分,反正语文总分150,我只求120+。
那不难想象的是,Ta的字词识记、成语积累、实词储备、素材背记,也不过尔尔,丢三落四,Ta的作业常常敷衍马虎,书写多是乱涂乱抹,上课也是心不在焉,别人牢牢拿到6分默写,而Ta处处失手,总分也就堪怜。
抓牢默写6分,可能无意插柳柳成荫
其实,抓牢背诵篇目,不仅仅得到6分,还可能有“无意插柳柳成荫”之效。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经意间,我们积累了不少文言词汇,夯实了语言文字功底,熟识了常见文言句式,提升了对古诗文鉴赏的语感,还积累了不胜枚举的作文素材,然后学以致用,关联到相关作文主题。
比如,2016年全国卷Ⅱ的文化常识题考了“东宫”一词,这个词就出现在我们熟背过的《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课本注释明确写着:东宫就是借指太子。
比如,2014年湖南卷要求翻译“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其中得分点“得无……乎”是常见句式,在64篇背诵古诗文的《岳阳楼记》中,就有“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相同句式。
再举个本人经历的真实案例。2020年全国卷Ⅰ的作文题材料有关“齐桓公、管仲、鲍叔牙”,湖南有篇高分作文《应慕鲍叔高义》,标题简洁明了,切中材料,且用词雅致,不落俗套,让阅卷老师们一致叫好。不难看出,作者是受64篇之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启发,那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可谓脍炙人口,但只有读得滚瓜烂熟,才能在紧张的考场里左右逢源,信手拈来。
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借此磨砺了心性,锤炼了意志,懂得了学语文贵在点滴、积少成多的道理,避免了贪多图快、投机取巧的心态。
还有,十七八岁,正是诵记好时光,这是最有可能超越老师的地方。实践证明,很多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多在古诗文默写上不如考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