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10道习题,涵盖2023小说所有高频考点!

作者:不详  时间:2023/6/6 10:31:2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38

  1、小说三次写祥林嫂的外貌,每次都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刻画人物外貌有什么作用?(6分)
  (1) 第一次: “我”在河边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全文倒叙开头处第一次描写祥林嫂。祥林嫂的处境不仅不如第一次到鲁家(那时不幸却还健壮),而且不如第二次再到鲁家时了(那时悲惨但尚有生气)。这时肉体被摧垮,精神也已死亡。
  第二次:“我”在鲁家第一次看到祥林嫂,恰在祥林嫂夫死出逃,初到鲁家时。这段已点出遭遇的不幸,但也暗示着抗争的希望,所以尽管劳作辛苦,她却“口角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三次:“我”在鲁家第二次看到祥林嫂祥,林嫂被从鲁家抢走卖到山里,夫死子亡后又回到鲁家。穿孝的衣着和头饰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脸色和眼光,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
  (2) 作用: 通过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表现了人物的质朴和善良,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命运的变化,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她的精神的巨大变化,反映了祥林嫂一生不幸的遭遇。
  2、小说以“祝福”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1)点明时地,交代环境:鲁镇是典型环境,祝福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场景,是展示人物性格的舞台。
  (2)小说线索,贯穿全文:以祝福场景拉开序幕;中间又一再提到祝福;最后又在祝福声中结束。祝福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
  (3)一语双关,揭示主旨: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以“祝福”为题,一语双关,有反讽的意味,深化了小说礼教吃人的主题。
  3、小说在序幕中极有分量地写鲁镇的祝福“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之类的词语描述鲁镇祝福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6分)
  ①交代社会环境。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②暗示人物命运。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从整体上看,年底“祝福”的忙碌情景与祥林嫂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也暗示她最终悲惨的结局。
  也可以这样问:开头准备“祝福”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1)交代故事背景: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描写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气氛,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2)揭示社会环境:揭示出鲁镇男女不平等的现实以及“神权”“夫权”笼罩下的鲁镇的真实状况,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3)暗示人物命运:为下文叙写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埋好伏笔。
  4、祥林嫂在祝福的年关悲惨地死去,但是小说的结尾却这样写“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这句话,既是理解祥林嫂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也可以这样问:结尾描写“祝福”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1)渲染氛围:渲染了热烈气氛,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了“我”的心情)
  (2)深化主题:祥林嫂的惨死和鲁镇的人们祝福作对比,深化了封建礼教吃人的主题。
  (3)呼应开头:与开头的景物描写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完善。
  5、请探究小说中自然景物描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8分)
  也可以这样问:文章对“祝福”景象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结合有关内容作具体分析。超然客公众号
  (1)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第2段)
  渲染气氛: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2)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第32段)
  渲染气氛:渲染了一种悲凉沉寂的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衬托当时我孤寂悲愤的心情,与文章结束处形成照应。
  (3)“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推动情节发展:暗示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4)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寄托作者情感:文末再次描写雪的大而猛,寄托作者对亡灵最沉重的哀悼,这种感情与祝福时家家户户的欢乐喜庆格格不入,强烈的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
  深化文章主题:借雪的飞舞,暗示封建思想的猖狂,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悲惨命运。
  6、小说中常常以第一人称“我”来进行叙述,本文的“我”不是主人公,根据你的阅读体验,“我”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1)“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形象。
  (2) ①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既充当小说中的线索,又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
  ②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组织文字,展开情节,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③深化主题。“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通过“我”的所感,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化中心思想。
  7、小说把祥林嫂的死放在前面叙述,后面回忆祥林嫂的生活片段。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也可以这样问:
  (1)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3)文章在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A.设置悬念: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
  B.渲染气氛: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
  C.突出主题:死后被骂为“谬种”,揭示了人们的冷漠,突出了小说主题。
  D.增强效果:《祝福》先写故事结局——祥林嫂的死,而后按时间顺序描写祥林嫂一生悲惨的遭遇。倒叙的方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8、鲁四老爷、四婶、柳妈都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是都间接地与主人公有联系,甚至左右了祥林嫂的命运,试以“柳妈”为例,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个人物的看法。(8分)
  ①刻画人物形象。柳妈既是一个可怜可悲的人物,也是一个可恶、可恨的人物。
  ②推动情节发展。柳妈是一个小人物——长舌妇,却对主人公祥林嫂的死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③突出小说主题。同是被压迫受剥削的下层人物;但由于封建伦理观念、迷信观念的毒害,在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中,却又不自觉地扮演着“帮凶”的角色,一步一步逼着祥林嫂往死路上走。
  9.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题目。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祝福》
  (1)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1)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了“我”沉重寂寞的心情。
  (2)又与文章结尾处形成一种照应,使整个文章浑然一体。
  (3)文段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2)选段中反复提到“瑟瑟”的雪花声,有何特色和作用?(3分)
  (1)以声衬静(以动衬静),以“瑟瑟”的雪花声反衬冬夜的冷寂(答出衬托或反衬);
  (2)渲染悲凉沉寂的氛围,烘托了“我”的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之情。
  10、《祝福》如果以第三人称直接展开祥林嫂的故事也是可以的,但文中却用不少的篇幅写了“我”这一形象。作者这样写好在哪里?写“我”是否有深意?请从多个角度加以探究,也可联系作者的其他小说,如《故乡》《社戏》《孔乙己》等加以探究。
  【答案】
  ①从情节角度看,文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全文先写“我”回到故乡遇到祥林嫂,得知她的死讯,然后通过回忆叙述了祥林嫂一生的事迹,最后又回到开头。这样写使全文情节更加自然而紧凑。
  ②从人称角度看,“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者”,这样写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③从人物角度看,“我”是一个对比性人物,“我”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充满同情,这与鲁镇人的麻木,鲁四老爷的虚伪形成对比。
  ④从主题角度看,“我”是一个批判性人物,“我”对祥林嫂的痛苦和疑惑无能为力,甚至采取逃避态度。这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批判和劝谕,也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中显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⑤从艺术特色的角度看,“我”的背后是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的深刻体验与观察,“我”这一写法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和打动了读者。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