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孝心滋养我们的生命——国外留学时的演讲辞

作者:6062600|  时间:2005/6/20 7:02:1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19

 

  我是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人,我是幸运的,因为滋养我生命的是一片5000年文明的土地。
  我的生命之河涓涓流淌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感情。今天在这里,我想和老师、同学们探讨一下“孝的真谛”这个永恒的话题。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唐代诗人孟郊的诗《游子吟》。记得我5岁时就能背下来。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当我吟咏起这首诗,我都会被诗中那位慈母的一片爱的纯情所融化。是啊,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上学后,我从书中知道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孝道著称,千古流传很多感人的孝行故事。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圣贤孔子和孟子就指出:“孝悌(悌tì, 指兄弟友爱,也包括与人友爱)也者,其为人之本欤!(yú)”,可见孝是成德之首,能孝的人才能谈得上其他的德目。孔子身教重于言教,他不仅本身尽孝道,而且还将孝的真谛流传后世,使中国成为一个懂得孝顺的民族。古时《二十四孝》的故事家喻户晓,孝感天地!古人王祥卧冰求鲤(lǐ鱼),把自己冻得半死,为的就是满足母亲的夙(sù)愿;明万历年间,吏部尚书杨巍因老母临死时吃不到西瓜,自己终身再也不尝西瓜一口;古有花木兰代父从军、驰骋杀场的佳话,那份忠孝之心,千秋凛然;李密的《陈情表》向晋武帝陈述自己为终养祖母而辞不就职,声泪俱下,诚挚恳切,才打动了晋武帝,不但成全了李密终养祖母的心愿,还赏赐他奴婢(bì)二人,并下令郡县政府资助财物供养其祖母;还有那刚正无私,流芳百世的包拯,为了父母而辞官;近代革命家陈毅、朱德等都是个大孝子,他们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爱思想更令人敬佩。
  十几年的生活经历,我不但受到了家庭、学校的良好教育,父母、老师的言传身教,而且也耳闻目睹了无数震撼人心的孝行事迹。我曾被一个真实的报道而感动,一个身患绝症的六旬老人王守成,背母游北京,历尽千辛终遂百岁母亲愿;我也为张善飞“求知不忘尽孝,寒门孝子带着父母上大学”的事迹所鼓舞;我更为“四川小伙子拳拳孝心,千里赴京成功捐肾救父亲”的浓浓亲情而叫绝!
  然而,我不赞成“说谎妈妈,血泪撑起儿女一方天”的做法。那是发生在四川一个普通农家的真实故事:父母为供自己双胞儿女上大学,父亲矿井塌方而瘫痪,母亲在外六年拣破烂没回过家,也不幸被废纸切割机卷进了手臂而制残。大家曾深思过:虽然父母毫无怨言,但是,这用父母的残身撑起的儿女一方天,作儿女的能承受得了吗?这惨痛的代价真让人撕心裂肺!我也不赞成一些所谓的名人的做法,父母重病在床,当父母将要离开人世之际,你却迟迟不归,无论你有成千上万个理由,也不应斩断老人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jì)!因为父母走了,留给你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尊重老人,敬爱老人,赡(shàn)养老人,天经地义,这是我们作子女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每个人既要孝顺当世父母,更要孝顺七世父母,乃至一切众生父母。孝顺应该从自己的亲人做起,近而“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扩充到大众,乃至一切。
  孝,是爱心的表现,孝,是对国家、亲人一种至真感情的流露;孝,是对生命的诚挚感谢,更是无悔无怨的回馈(kuì)报恩。如果说忠是与国与民与己的关系,那么孝就是与亲人与人与生的关系。对国家的孝顺就是忠,对兄弟的孝顺就是悌,对朋友的孝顺就是义,乃至对众生的孝顺就是仁。
  而今,我虽然远离祖国、家乡、父母在外读书,但是,我时时刻刻能感受到祖国、老师、父母的关怀、支持、和鼓励!这份亲情我刻骨铭心!我将把这份孝心永记在心,并化作行动,让孝心滋养我的生命!用一颗纯真的爱心回报父母、报效祖国!更用中国人的博大胸怀拥抱整个世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