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衔接 · 新高一语文衔接课知识点课时精讲精炼(四)

作者:不详  时间:2023/9/20 15:47:1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2

  (四)修辞手法
  知识精讲
  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和设问。高中阶段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概念、学会辨识,还要学会运用。不仅要会用一种修辞手法表达,还要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相结合的表达,同时还要了解修辞的表达效果。从命题范围看,高中阶段对修辞的考查有时也与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和语言运用相结合。
  一、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一、比喻
  1.概念
  比喻即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它们之间有相似点,便用其中一事物来比喻另一事物。
  2.特点
  三要素——本体、喻体、比喻词。
  3.种类
  (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为:甲像乙。
  【例】天上的云奇形怪状,有的像奔马,有的像狮子。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①这是花的海洋。②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③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净等相似点来描绘荷花的美)
  4.作用
  (1)可以化陌生为熟悉。(2)可以化抽象为具体。(3)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形象。(4)可以化冗长为简洁。
  二、比拟
  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手法。它包括把物当成人来写(拟人)、把人当成物来写(拟物)、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拟物)三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物“人化”,后两种形式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例】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表达作者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
  【例①】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例②】坦克后面,“老虎团”的士兵嗷叫着冲了过来。(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
  【例③】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鲁迅《“公理”之所在》)
  【例④】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作用
  (1)增添特有的情味。(2)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3)能启发读者想象,使文章更生动。
  三、借代
  1.概念
  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之更具体,更鲜明,更生动;使文笔简洁精练,语言富于变化,富有幽默感。
  2.种类
  (1)具体代抽象。
  【例】南国烽烟正十年。(借“烽烟”代指战争,把战争具体化、形象化了)
  (2)特征代本体。
  【例】墙角的驼背突然高兴起来。(“驼背”是人的特征,代本体)
  (3)部分代整体。
  【例】吟罢低眉无写处。(借“眉”代指“头”)
  (4)产地代本体。
  【例】来二斤绍兴。(以“绍兴”代指绍兴产的酒)
  (5)专名代本体。
  【例】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以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的人们)
  (6)材料代本体。
  【例】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石头”为纪念碑的材料,借“石头”代指纪念碑)
  (7)工具代本体。
  【例】他家里也几乎揭不开锅。(“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8)结果代原因。
  【例】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3.作用
  (1)以简代繁。(2)以实代虚。(3)以奇代凡。(4)以事代情。
  四、夸张
  1.概念
  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作夸张。夸张可分为两类、三种形式,即“普通”类和“超前”类,普通类又可分为“夸大”和“缩小”两种形式。
  夸张用言过其实的方法,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给人以启迪;或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和态度,烘托某种气氛,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2.种类
  (1)扩大夸张。
  【例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例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缩小夸张。
  【例①】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例②】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
  【例①】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例②】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3.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3)增强联想,创造意境。
  五、对偶
  1.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具有音律美,读来朗朗上口,便于吟诵和记忆;语句凝练概括,抒情酣畅淋漓,表意集中,富有表现力和概括力;能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也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更加强烈,褒贬分明。
  2.种类
  (1)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2)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即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3)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
  【例】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痼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句子对偶。
  【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3.作用
  (1)便于吟诵,易于记忆。(2)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3)用于诗词,有音乐美。
  六、排比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
  排比不但内容集中,节奏鲜明,可增强气势,还能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在议论文中,运用排比条分缕析,可以把道理阐述得更加严密,更加透彻,从而起到强调观点的作用;在记叙文中,运用排比叙事透辟,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2.种类
  (1)成分排比: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①】延安的歌声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例②】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2)分句排比: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①】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例②】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例③】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了;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了。
  (3)复句排比。
  【例】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3.作用
  (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七、反复
  1.概念
  反复是有意地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或抒发某种感情的修辞格。
  反复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感情、突出思想观点的作用;同时还使诗文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和节奏感。
  【例】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种类
  (1)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间隔。
  (2)间隔反复:重复运用词语或句子,中间间隔其他词语或句子。
  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也可以交错使用。
  3.作用
  (1)起强调作用,加深印象。(2)抒情写景,感染力强。(3)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4)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八、设问
  1.概念
  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有时不说出看法)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
  (1)自问自答。
  【例①】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生命的路》)
  【例②】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2)问而不答。
  【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作用
  (1)提醒注意,引导思考。(2)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产生变化,掀起波澜。
  二、辨别易混修辞手法
  1.比喻和比拟
  (1)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重在“喻”,是以彼物(喻体)比此物(本体),强调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比拟,重在“拟”,是把此物(本体)当作彼物(拟体)来描写,强调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
  (2)句式结构不同。比喻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比拟,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一般不出现拟体。
  2.借喻和借代
  (1)借喻靠“相似点”联结本体、喻体,借代靠“相关性”联结借体、本体。
  (2)借喻强调“喻”,可以改说成明喻,借代强调“代”,用借体代替本体。
  (3)借喻靠“喻”使语言生动形象,借代靠“代”,使“借体”形象突出、语言生动。
  3.对比与对偶
  对偶是就结构形式而言,特点是“对称”,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就意义而言,特点是“对立”,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是兼格现象。
  4.排比与反复
  排比的目的是加强语势,反复的目的是强调感情;排比是把三句或三句以上的结构相同的句子连在一起,反复则是某个词或句子重复两次以上;排比的各句间有时只有部分提示词语相同,反复则是语句中所有的字都相同。
  5.对偶与排比
  对偶由两句构成,且只有一对,两句字数相等;排比的句子至少三个,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要求可有不同。对偶意思可相同、相近或相反,句间关系或假设,或因果,或递进;排比意思上为并列或递进、递减关系。
  6.设问与反问
  设问不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反问是加强语气,强化表达。设问大多自问自答,答案就在问句的后面;反问大多问而不答,人们可从问句本身体会出答案。
  小题专练
  1.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石榴像一个球状的小口花瓶,皮是黄褐色的,剥开皮一看,一粒粒晶莹透明的果实排得整整齐齐。
  B.何等动人的一页又一页篇章!这是人类思维的花朵。
  C.他有一个大鼻子,但眉眼并未让鼻子挤去,鼻尖上生了几个酒刺,像未熟的草莓。
  D.那记录的女生涨红了脸停笔不写,仿佛听了他最后的一句,自己就当众受到了侮辱。
  2.下列各项中,与画波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以往在保护出土青铜器时,通常是在青铜器外包上薄膜、软布,再用石膏进行固定。而此次发掘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非常逼真的青铜器模型,接着在模型上涂上半凝固的硅胶材料,形成硅胶保护套。然后,工作人员为沉睡着的青铜器穿上这层贴身“防护服”,外面再用石膏固定,以有效避免可能给青铜器带来的损伤。
  A.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C.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D.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
  3.写出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1)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2)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3)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
  4.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小草伸出稚嫩的纤手,向你描绘原野的新绿;树叶掬起温润的阳光,向你展示森林的生机。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已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墨曾经的光芒便  ①  ,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就成为了少数人的事情了,以致墨块被束之高阁,曾经代代传习的制墨技艺到了今天几乎  ②  。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势,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  ③  。徽墨的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指出,目前只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
  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摘编自《散文选刊》,原标题为《虹关何处落徽墨》)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大量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任意举出两处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应先明确比喻这种修辞手法。A项,将石榴比作“小口花瓶”。B项,将篇章比作“人类思维的花朵”。C项,将长酒刺的鼻子比作“未熟的草莓”。D项,没有运用修辞方法,句中的“仿佛”表示猜测。
  2.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例句中“沉睡着”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青铜器拟人化;“防护服”运用了比喻手法。A项,“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运用了比喻,将花比作帆。B项,“没精打采”是拟人,将路灯光拟人化;“是渴睡人的眼”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路灯光比作渴睡人的眼。与例句相同。C项,“文明”是反语,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D项,“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是拟人,赋予小狗人的情感。关注微信公众号: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
  3.(1)用典(2)比喻(3)化用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1)句中“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化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表现作者对北平的爱真切、深沉。“浸”、“啼”蕴含深情。(2)句将“我”此时的安适状态比作婴儿躺在摇篮里的安适状态。(3)句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极具田园味的诗句,表现了对接近自然的北平的极度喜爱、眷恋。
  4.小鸟响起清脆的喉咙,向你唱出春天的美丽;柳树抽出嫩绿的头发,向你讲述万物的复苏;蚯蚓从松软的土地冒出,向你描述泥土的芳香。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仿写时一定要与例句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一致,还要注意内容上的关联。本题需要另选三个事物,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同时要注意句间关系的一一照应。如第一个分句中“小草”和“原野”、“纤手”和“描绘”等。
  5.(1)①黯然失色②无人问津③博大精深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并运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由后面语境“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可知,这里是要介绍固态墨曾经的光芒已然消失殆尽,可用“黯然失色”。黯然失色: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句中巧用字面意思,指光色暗淡,不如往昔。第②空,由前面语境“书写就成为了少数人的事情了,以致墨块被束之高阁”可知,这里是要说明曾经代代传习的制墨技艺到了今天几乎没人理会,可用“无人问津”。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第③空,结合前后语境可知,这里是要表现文字的丰富内涵和蕴藏深刻的道理,可用“博大精深”。博大精深:(思想、学说等)广博高深。
  (2)①“移情别恋”“耳鬓厮磨”“横插一杠”等词语将书写工具的演变过程拟人为恋人之间的关系变化,描述形象生动,表达出作者对这种变化的痛心与无奈。②“履行职责”“不负众望”等词语将徽墨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拟人为人的忠于职守,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赞美和自豪。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修辞手法并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已被墨汁横插一杠”使用了拟人修辞,“移情别恋”“耳鬓厮磨”“横插一杠”等成语原本形容人的行为动态,这里却赋予了物,把物写活了,亲切可感,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书写工具的演变过程,表达出作者对这种变化的痛心、遗憾、惋惜与无奈。②“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势”,“精灵”“履行职责”“站立”“姿势”等使用了拟人手法,表现了对墨的喜爱,歌颂文化坚守精神,生动形象;“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不负众望”,指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将徽墨拟人,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赞美和自豪之情。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