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读出《琵琶行》中音乐描写之美

作者:不详  时间:2023/10/11 16:50:5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58

  白居易的《琵琶行》被清人方扶南誉为“摹写声音至文”,他究竟是怎样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音乐之美描摹出来的呢?以下分享一篇文章。
  一、  以声写声,化陌生为熟悉
  以声写声,看似无法突破听觉无形无状无色无味的局限,但却比单纯以形容词描写声音更容易让人有切身体会,仿佛如临其境,这是因为作者以熟悉之声写陌生之声,拉近了读者与所写之声的距离。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弦嘈嘈之声可以说是一种喧闹,但市井之喧闹不同于宴会之喧闹,乡野之喧闹不同于朝堂之喧闹;而小弦之切切,除私语切切,亦可以是虫鸣切切。
  因此,为了让读者与作者有相通的听觉体验,诗人将大弦小弦不可名状的嘈嘈切切之音,以读者所熟知的“急雨”和“私语”表现出来,尤其“私语”更是生动传神,一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态,仿佛琵琶女那段风光无限的曼妙时光。无独有偶,韩愈在《听颖师弹琴》中也有“昵昵儿女语”一句,写琴声就犹如一对小儿女在亲昵说话,互诉衷肠,乐声传递出来的柔情蜜意跃然纸上。
  “间关莺语花底滑”一句以“莺语”写乐声,在描写音乐的诗词中也较为常见。如,欧阳修《生查子·含羞整翠鬟》中“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韦庄《菩萨蛮》“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等等。“莺语”清脆悦耳,婉转动听,给人娇俏可爱之感,以莺啼声来描写弦声,读来活泼明朗,春意盎然,正如琵琶女的“秋月春风等闲度”,也似白居易“召拜翰林学士”的春风得意。可见运用“以声写声”的描写方法,不仅可化陌生为熟悉,连通诗人与读者的听觉体验,也巧妙地传递出了乐曲要表达的情感。
二、  以形写声,化无形为有形
  如果说“间关莺语花底滑”是以声写声,那么“幽咽泉流冰下难”就是以形写声。诗人以冰下泉流的冷涩不通来描写琵琶曲的幽咽之声,化无形的幽咽为有形的“冰下泉流”,将琵琶曲艰涩受阻、呜咽低回、断断续续的情致表现出来。生动的比喻不但使音乐形象化,也充实了读者的想象,那种泉流冰下的艰涩难行,不正是琵琶女的“门前冷落”和白居易的“被贬江州”的苦闷难言吗?乐声与遭遇相通,读者与诗句相通,正是因为诗人把无形的音乐与情感,化为有形的“泉流冰下”,才让千载之下的我们,亦可以与琵琶女和白居易情意相通。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同样是以形写声,银瓶乍破,水浆四射,在“凝绝不通声暂歇后”一瞬间情感的宣泄达到顶峰,顶峰之后是千军万马的刀剑齐鸣,将“点”的顶峰渲染成“面”的铺陈。尤其“铁骑突出刀枪鸣”一句,既有形又有声,更是一改琵琶女开始的“犹抱琵琶半遮面”“低眉信手续续弹”的委婉迟疑,将情感的闸门完全打开,开始诉说自己的身世之悲,也正因音乐在情感表达上的的一泻千里,诗人也将自身命运联系其中,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最后,诗人在情感宣泄的最高峰,用一声“裂帛”之音来结束音乐,白色的绢为帛,“裂帛”之声激昂凄厉,仿佛琵琶女的一声仰天长啸,将半生悲苦呼出胸膛。戛然而止的音乐,再辅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深远意境,形成了一种荡气回肠、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画面感极强。
  三、侧面烘托,为抒情蓄势
  无论是“以声写声”还是“以形写声”,都属于对声音的正面描写,在《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以正面居多,侧面烘托则少而精。“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诗人与琵琶声的初相遇可谓“一听如故”,无需笔墨描画琵琶声多么动听多么传情多么摄人魂魄,一句“主人忘归客不发”,就将诗人与客人沉浸在琵琶声中的忘我情态呈现在读者眼前,琵琶声魅力之大,已无需赘言。
  有了初听时的倾心,才有曲终后的忘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音乐戛然而止,而听者却仍沉浸其中,每人各怀心事,曲幽人怨景凄清,惟有江心那轮秋月,白茫茫笼罩着江面,静谧中透出无限的惆怅。此时此刻,虽乐声已停,人亦无言,而无论琵琶女抑或诗人,都在内心搅起了澎湃的心潮,这种外静内动的艺术表现力,将《琵琶行》推上音乐之外的、情感的高潮。
  本文从三个角度将《琵琶行》的文字表现力深刻展现,那么在教学设计上又该如何让学生领会其魅力呢?《项目式学习:单元设计与指导》可以为大家提供参考:
  三次琵琶声的不同代表着琵琶女怎样的心境?与作者的心境又是怎样的不谋而合?以声传情,声音的转折也代表着情感的变化,这种变化又是如何通过视觉效果来表现的?
  通过表格梳理两者的相同之处,让学生可以直观感受作者与琵琶女的情感共鸣,理解作者动容的原因与思想感情。
  第3问再次关联音乐,通过第2问的人生境遇梳理,此时对于音乐情感变化以及两人情感共鸣的理解已经水到渠成。
  梳理整合部分拓展课外阅读,群文阅读做对比,需要的老师乐意扫码查看样章或购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