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学习需要避开的六个大坑
坑一:玩命备考
“拼命复习”要不得,时间管理最重要
误区陷阱: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类在高中学子中广为流传的励志口号,不幸的是却被很多同学不折不扣地践行了。突出表现为:一是过度熬夜,过分延长学习时间。起大早,贪大黑,尽量少睡,最好不睡。二是终日不休,过分挤时间来学习。两眼一睁,学到熄灯,下课、体育活动,走路、吃饭都在学习,一切尽在学习中。特别是在高考前夕,备考到玩命的状态,可以说是在以命博考了。
入坑后果:
如此勤奋刻苦努力,成绩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为什么?过度熬夜,终日不休,这种追求学习时间最大化的学习状态,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特别是在临近高考的最后关头,过度紧张、疲惫进而焦虑、烦躁,致使头晕脑胀,注意涣散,思想迟钝,坐立不安,凡此种种,都会严重影响考生的考前状态和临场发挥,甚至造成考试失常,成绩打折。考前玩命的后果,往往是到高考的时候就只剩下“半条命”了。
建议:
考前要加强时间管理,越临近高考越是如此,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学习时间与学习效率的最佳结合点。
首先确保白天高效学习,而不能一味晚睡早起。因为高考选拔的对象,显然不是学习时间最长,也不是学得最苦最累,更不是拼死拼活,拼命搏考者。
特别是临考前几天,要拼搏但不要拼命,要提高效率,不要延长学习时间。不要熬夜到很晚,疲惫也会恶性循环。
坑二:刷题大战
做题不要贪多,要知道“错”在哪里
误区陷阱:
复习备考,不做题肯定不行,但是,只做题绝对不行。遗憾的是,很多学生陷入刷题大战的误区而不能自拔,互相攀比多做题,并以此论英雄,过分重视做题数量的同时,又过分轻视做题质量。
突出表现为:一是只做题,不改错,有时间就做题,所以没有时间改正错题;二是只做题,不复习,有时间就做题,所以没时间复习基础知识,甚至是错题涉及的考点也无暇查漏补缺;三是只做题,不反思,不能变式变形,融会贯通。
入坑后果:
无论做过多少题,不会的依然不会,不对的依然不对。正所谓:有一种失败叫瞎忙!因为,做题只是发现你会不会、对不对的检查过程,而改错才是由不会到会,不对到对的提高过程,因此,做题是前提,改题是关键,提高才是目的。
建议:
刷题不必大战,不必攀比,不必搞题海战术,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做题与改题的最佳结合点,能改多少,就做多少,但要注重改的质量,做到查漏补缺,系统复习,举一反三,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备考最高境界。特别是临近高考这几天,更是如此。
坑三:长板短板
要扬长补短,不要劫长济短
误区陷阱:
多数考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与劣势学科,即长板和短板,但很多人不能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突出表现:一是劫长济短,二是扬长避短。
入坑后果:
劫长济短者只是机械地生搬硬套木桶理论(木桶理论是指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称为短板效应),把时间和精力都集中于补短,结果得不偿失。扬长避短者则是一味任性地把时间和精力都集中于扬长,成绩越好的学科,越投入时间学习,结果长者难以再长,短者却越来越短。
建议:
因为高考录取是总分为王,因此不宜用“木桶理论”,而要用“线段理论”,即板块之和拼接而成的线段越长越好。所以不要过分偏科,不要劫长济短,也不要扬长避短,而是要扬长补短,特别是临近高考的复习,更需如此。
坑四:目标高压
高考在即,不要“加压”要“减压”
误区陷阱:
我们很多考生的高考目标定位过高,超出自己现有水平和能力范围,从而导致压力山大。例如,实力是普通大学的学生,目标却是“双一流”;凡此种种犹如马拉松跑到最后一公里了,处于第二甚至是第三阵营的选手,非要冲刺夺冠一样,这种过高的目标定位有的来自学生本人,有的来自家长,有的来自老师,或两、三方的过高期望叠加,造成高考冲刺阶段因不断遭受挫败的打击而压力过大,过分焦虑,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
入坑后果:
目标高压的突出表现就是考生复习备考时过分纠结模考成绩,对分数过分敏感甚至对难题过敏。即对待考试,重后果联想,轻成因分析与对策。例如,一有题不会做,特别是在考场,就浮想联翩:这道题不会,就少了几分,XX大学就无望了,我可怎么办啊?我对不起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啊,七大姑八大姨会怎么看我呀……
建议:
高考冲刺阶段,特别是临近高考,家长千万不要再施压,而应设法减压,不要再强化分数目标和理想大学,而应强化基础知识,全面回归教材,关注错题的价值,即如何改错,怎样才能不错,从哪再提高几分等,总之要把兴奋点从后果联想转移到成因对策上来。
坑五:特立独行
冲刺复习不要忽视了老师的指导
误区陷阱:
每一届,总有学生到高考的最后冲刺阶段就“自信爆棚”,导致自负了。
入坑后果:
我行我素,另起炉灶,不再相信老师甚至学校。
你复习必修1,他看必修2 ;你上语文课,他做数学题;学校组织的大型模拟考试,他也会提出异议不想参加,理由是打乱了他自己的复习计划;更有甚者要求离校回家自学等等。等到临近高考,真的离校回家了,却又失魂落魄,六神无主,不知所措了。
建议:
在冲刺高考的关键阶段,要自信但不要自负,要自强但不要自恋。客观认识和评估自己,正确处理与老师、与学校的关系,要在学校和老师的指导下科学备考,理性应试。
总之,在冲刺高考的最后日子里,一般来说,考生自主复习备考时间较多。特别提醒:高考犹如马拉松,最后冲刺要理性,切莫跑偏误入坑。
坑六:“粗心大意”
粗心是做错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谁都有粗心的时候,但在粗心表象下,有很多更深层次的原因,表现在不同孩子身上,这些原因所占的比例会有不一样。
我们判断“粗心”的标准通常有:
1. “简单的,不该错的,考试错了”——那就问问自己,熟练度够吗?
2. “原本会做的,考试做错了”——那就问问自己,基本概念真的清楚吗?
3. “审题错了,不是不会做”——那就问问自己,准确率够吗?比如平时做题力求一遍做对吗?
我们常常认为,平时做过的,考试就能做出来,其实并不是。
我们必须通过“粗心”看到背后反映出的问题。
粗心,因为孩子“懒”得反复练习
所谓熟练度,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成年人,做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每一题其实对我们来说都很简单。
但是当我们在计时的情况下,完成1000道题,并不一定全对。
如果平时经常做计算类的工作,很可能做得又快又准;
如果平时疏于做简单计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
解决办法:一道题目,至少要反复接触六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会熟悉并产生记忆。
粗心,因为孩子“懒”得巩固知识点
还有一些题目,学生们认为自己是会做的,因为平时做对过,只是考试错了。
但很可能是他们只看过1-2次,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细节到底是什么?并未深究。
在考试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人通常本能地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索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疏漏的。
解决办法:试着去讲解题目,如果做到能讲解题目,表示确实理解了。
通常在讲解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
粗心,因为孩子“懒”得养成好习惯
很多孩子写作业不认真、不检查、不喜欢打草稿、不肯写步骤等,也都是不良习惯。还有书写习惯等,也会导致一些粗心问题。
还有的孩子做题喜欢跳步骤,不但容易错,还会导致按步得分时得不到前半部分应该能得到的分。
解决办法:如果做数学可以在草稿纸上先画图,画图常常能使自己的思维清晰。
另外,有的孩子喜欢对同一题给出多种算法的乐趣,这其实也可以帮忙检查出一些错误。
粗心,因为孩子“懒”得反复检查
家长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打字时,每个词是一次输入正确,还是不断删除修改?这个也是准确率的问题。
如果平时做事力求“一遍做对”,“每遍都提升”,关键时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对。这需要用心投入,反复多次后才能成为本能。
如果做错了,觉得“没关系”,常常会造成多次也无法做到比较好的状态。另外,准确率还和“做题量”以及“题目类型”有关。
解决办法:每次做题都认真对待,提高准确率,争取会做题,建立错题本。也可以给自己制定训练的计划。每次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才能真正提高成绩。
粗心的危害不言而喻,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总有很多同学痛心不已,感觉“无颜见江东父老”。
分析试卷后得出结论:又是粗心惹的祸!
而且粗心这个坏毛病“貌似”由来已久,总也改不掉。
粗心只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一定能改掉!之前尝试过却没有成功的孩子,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而已。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