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之新闻类专项指导与训练
必备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新闻的分类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高考一般选取一些具有时效性、实用性、生活性的新闻特写、消息、通讯等,侧重于具有新闻价值和反映精神价值的文章。
例:《别了,“不列颠尼亚“》——消息
《县委书记的榜样》——通讯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通讯
《喜看稻菽千重浪》——通讯
《“探界者”钟杨》——通讯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通讯
《包身工》——报告文学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时评
3.新闻的文体特点
(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说话。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含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a.标题: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意义、提出问题、说明原因(目的)、说明背景等;正题(主标)——对一则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具有交代事情结果、补充次要事实、印证主体中的观点、解释主题等作用。超然客公众号
例:喜看稻菽千重浪 是正题,或者主标题,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是副题,或者是副标题
b.导语:一般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新闻导语有两类:一类是直接性导语,抓住事情的核心,直接写出事实的核心的导语,多是陈述性的像速记一样地反映事实;一类是延缓性导语,目的是吸引读者看下去,通常用来设置一种现场或创造某种气氛,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
例:《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c.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新闻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或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d.背景: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历史条件指事实自身的历史状况,环境条件指事实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介绍背景,有利于了解新闻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深化新闻的主题,并有丰富内容、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作用。
e.结语:新闻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新闻,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语。结语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4)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记为“5W”+“1H”,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怎么发生的”(how)。
(5)基本写法:新闻写作常常采用“最重要材料(导语)—次重要材料—更次要材料—最次要材料”的“倒金字塔”结构。特殊写法也可采用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等。在写作技巧上,醒目的标题、事件的倒装、细节的贴切、语言的精练等,体现了更多的个性化特征。
〔整体阅读技法〕
1.看标题信息
类似作文审题;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讯。
2.抓记叙要素
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3.理行文线索
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4.辩叙述方式
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而通讯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了。
5.挖中心主旨
与此相关的考点主要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超然客公众号
6.析表现手法
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
真题再现【2021全国乙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材料二:
山东省临朐县是一个有着90多万人口和近90万亩耕地的山区农业大县。临朐县山区丘陵面积较大,而且地形错综复杂,起伏多变,成百上千亩集中连片且开阔平坦的农田很少见,加之农田基础设施落后,从自然村落到田间地头的道路基本都是土路,交通极其不便。用乡亲们的话说:“开门就见山,种田走半天,耕地就像百衲衣,一顶苇笠也能盖一块地。”近年来,临朐县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时,立足山区实际,把解决地块零散、水电路不配套等问题作为重点,坚持集中连片规划建设,着力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粮食稳产增产夯实了基础。“十三五”以来,全县共改造中低产田3.73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
(摘编自张正瑜等《山东临朐 立足山区实际 科学谋划建设高标准农田》)
材料三:
近几年,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长埠镇江下村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6个村小组前前后后共修建了逾11公里的水泥路,95%的水塘进行了清淤处理,建成了3.2公里高标准农田沟渠。过去,江下村因土地贫瘠,一直没有找到产业发展的好路子,祖辈守着一亩三分地种水稻及常规农作物,产量较低的“斗笠田”随处可见。为改变现状,村干部主动为江下村争取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引进种粮大户盘活荒地。作为高标准农田的“集成模块”,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江下村大显身手——粮食耕、种、管、收实现全程机械化,逐步提高智能作业的精准度和覆盖率……去年11月,江下村2168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始动工,项目如今已全部完成。现在村里的耕地质量普遍提升两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5%,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高标准农田已成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实现贫困群众稳步脱贫的有力引擎。
(摘编自李慧《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2010年开始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突破5000公斤,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B.2017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的每公顷产量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见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C.2003~2015年,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增长势头,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D.从2015年起,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65000万吨以上水平,这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超然客公众号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交通极其不便、产业发展路径缺失、开阔平坦的农田数量较少,这些曾经是制约临朐县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因素。
B.在提升粮食产能方面,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的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着力解决地块零散的问题,后者着重改变村容村貌。
C.“开门就见山,种田走半天”,这是临朐县山区地形和耕地的特点,安义县江下村“斗笠田”的地形地貌也呈现出这种特点。
D.村干部主动作为,引进种粮大户盘活荒地,利用新技术推进农业机械化,这是推动江下村农民持续增收、稳步脱贫的有效举措。
3.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有哪些相同的经验?请概括说明。(6分)
专练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2021年2月10日19时52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近火捕获制动,环绕器发动机点火工作约15分钟,探测器顺利进入环火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实现“绕、着、巡”第一步“绕”的目标,环绕火星获得成功。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由地火转移阶段进入火星捕获阶段后,天问一号环绕器携带的中分辨率相机、高分辨率相机、磁强计、矿物光谱分析仪、离子与中性粒子和能量粒子探测仪等载荷将陆续开始工作,对火星开展多维度探测。
自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以来,天问一号探测器已累计飞行202天,完成1次深空机动和4次中途修正,抵达火星时飞行里程约4.75亿千米,距离地球约1.92亿千米,各系统状态良好。后续天问一号还将经过多次轨道调整,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展预选着陆区探测,计划于2021年5月至6月择机实施火星着陆,开展巡视探测。
(摘编自《历史性瞬间!天问一号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每日经济新闻》2021年2月10日)
材料二:
从横着绕火星赤道,变成竖着绕火星两极,天问一号相当于做了一个漂亮的“侧手翻”,不仅为后续变轨缩短了时间,也进一步节约了轨道器燃料,让后续任务更有保障。
作为我国第一次火星探测任务,也是第一次火星着陆与火星表面巡视任务,天问一号的轨道器不仅承担了“刹车”“侧手翻”等轨道控制任务,还要承担对火星表面高分辨率成像等任务,以支撑选择具体的火星大气作为进入点。
这也是天问一号着陆之前,要环绕火星飞行数个月的原因。我们从未如此近距离观察过火星,作为中国的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天问一号必然要对火星全球进行观测,并对备选着陆区进行细致的拍照和分析,所以一定要进入环绕火星的极地轨道。
(摘编自《一个“侧手翻”,又开创了中国航天的第一次》,观察者网2021年2月19日)
材料三:
人类已经发起过45次火星任务,其中有17次带着火星着陆目标,但仅成功8次,全部由美国完成。美国用32年完成了“掠、绕、落、巡”。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就提出一次实现“绕、着、巡”三步走。2月18日,毅力号将再次上演空中吊车技术;5月份,天问一号则会上演火箭反推悬停降落技术。它们为什么选择不同的火星着陆方案?
按时间演化和复杂度来算,人类总共有过三代火星着陆技术。
第一种:火箭反推悬停降落。优点是可以适合各种质量的着陆器着陆,安全系数最高,未来大规模飞船必备方案。缺点是无法直接用在火星车上,或者只能通过着陆器释放小火星车;对着陆区地形要求高,很难挑战复杂地貌;仪器复杂度受限。成功案例较多,天问一号也是采用这个方案。超然客公众号
第二种:气囊弹跳降落。优点是适合可移动的中型火星车,对着陆区域地形要求不高。缺点是气囊能力有保护上限,冲击力同样限制火星车科研仪器设备。著名的探路者号/旅居者号组合、勇气号、机遇号均采用这个方案。
第三种:空中吊车。目前仅有好奇号使用过此方案,毅力号将会沿用。优点是可释放质量和体积较大的火星车,对着陆区域地形要求低,这些火星车也会被最大限度保护,能携带非常精密的高级仪器。缺点是技术难度高,且依然存在质量上限,毅力号1025千克已接近极限。
因此,对于我国而言,技术起步验证阶段,对于一个240千克级的火星车,有必要使用最经典的火箭反推、由着陆器释放的方案。毅力号重量超过1吨、有好奇号的基础作为铺垫,选择了空中吊车技术。但不得不承认,各方面来看毅力号的各项技术是要厉害很多的,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摘编自人民资讯、澎湃新闻相关报道)
材料四:
“中国‘天问一号’成功进入火星轨道”的消息迅速占据各国网站科技版头条。
路透社、德国之音、美联社以及法国24电视台等媒体都对“天问一号”成功入轨进行报道。“天问一号”成功入轨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做了一篇详细报道,认为中国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因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同时载有一个火星环绕器、一个着陆器和一个火星车。“中国是第一个尝试在第一次执行火星任务时就同时发射环绕器和火星车的国家”“相比之下,美国宇航局在尝试着陆之前曾向火星发射过多个环绕器,因为完成着陆任务比入轨困难很多”。
(摘编自《“天问一号”带来的消息让人振奋》,新浪网2021年2月26日)
4.下列对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方案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问一号环绕器通过制动进入环绕火星轨道后,探测器将对火星开展多维度探测。
B.在选择合适的火星着陆区之后,再通过着陆器释放火星车,完成对火星表面的巡视任务。
C.天问一号着陆方案的确定,充分考虑了火星车重量和着陆安全性,技术难度是目前最高。
D.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方案相比较之前人类探索火星的方案,是复杂程度最高的一次。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问一号的着陆器降落点和具体的火星大气进入点选择,都需要环绕器提供的图像和数据作支撑。
B.天问一号从轨道注入到火星“刹车”,再到“侧手翻”变轨,每一次成功都是中国航天史的第一。
C.我国首次火星探测若能顺利着陆火星并开展巡视,中国有望成为第二个在火星上“开车”的国家。
D.各国都对中国“天问一号”能否成功登陆火星高度关注,中国航天科技水平已领先世界其他各国。
6.请简要概括天问一号做“侧手翻”进行轨道调整的目的。(6分)
参考答案
1.B
2.D
3.(1)都立足自身实际,结合土地特点制定相应的增产措施;
(2)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解决水电路等制约农业发展的问题;超然客公众号
(3)都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促进粮食增产的重要手段。
4. C
5.D
6.(1)缩短后续变轨的时间;;
(2)节约轨道器燃料;
(3)为后续任务提供保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