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之人物访谈类专项指导与训练
必备知识
1.访谈的概念
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访谈可以是对新闻人物或时尚人物的报道,可以是对某一新闻事件或者历史事件的采访和记录,也可以是对正在发生的或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种社会问题的访谈。而在这几种类型中,最常见、报道得最多的是人物专访。访谈属于更广义的新闻,但又不同于新闻文体
2.访谈的基本特征
(1)针对性。由于访谈主要是通过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事件或一定的问题,在现实的情境中提问的,因此它的针对性是十分明确的。
(2)专题性。对要访谈的问题需要经过高度的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不能求大求全,否则会影响问题的深入,体现不了新闻的价值。专访的问题多半是带有现实意义的,突出了一定的主题思想内容。超然客公众号
(3)典型性。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件有一定的典型性,也就是说访谈的内容具有代表性。它应该是在一定的起点或一定的高度上,对可以成为“话题”的、新鲜的事实的报道,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进行的专访。
3.访谈的要求
(1)主题:深刻,有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
(2)结构:开头、主体、结尾。
a.开头: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
b.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
c.结尾:适当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
(3)语言:平实,口语化,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态度: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谈。
(5)再现访谈对象的话语特点,体现现场感。如《焦点访谈》等。
(6)提问者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
4.访谈的提问技巧
(1)一般提问方法,要么直接问,要么旁敲侧击。可以细分为:
a.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超然客公众号
b.直问: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c.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d.旁问:有意岔开,先说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
(2)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访谈者要及时抓住新情况,调节控制好访谈过程,使访谈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
a.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b.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范围,避免片面性。
c.对比:在访谈对象就某一个现象在回答不同问题时的陈述不尽相同时,访问者进行对比提问。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对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对比提问。
5.访谈的形式
访谈的目的性非常强:就某一特定人、事、问题进行交谈。访谈的对象有很强的限定:专家或知情者。通常以答记者问、访谈录、对话录等形式出现。最主要的形式是访谈者向访谈对象提出问题。因此,访谈问题的设计体现以下特点:
a.一组问题围绕访谈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主题要体现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b.每个问题明确单一。要始终围绕访问者(提问者)的思路(话题意识)。访问者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要尽力引导访谈对象回答,争取让访谈对象把问题讲透。
c.不同问题采用不同语调和句式,所用语句是平实的、口语化的。要拉近与被访者的心理距离,从某个典型细节谈起。
d.访问者在总结时,要注意:有观点,有事实依据,语言通顺。
e.访谈的题材通常都是名人、大事,与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将该访谈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特别是负面的,要指出正确的方向)。
方法小结:
专练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张桂梅:大山里的女校
张桂梅,筹建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该校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至2020年,已有 1 645名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张桂梅一直坚守教育岗位,把“用文化摆脱贫困”的理念带进大山。2019年该校的综合升学成绩排名丽江市第一。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的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记者:学校目前取得的成绩,您满意吗?
张桂梅:不满意。我想让孩子们全部上一本或者双一流,我想要山里的孩子走进最好的学校。
记者:这是专门给贫困山区的女孩子上的高中吧?
张桂梅:我们没提贫困两个字。贫困对女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隐私。我们就叫大山里的女孩儿。超然客公众号
记者:您为什么想筹建这样的学校?
张桂梅:我在民族中学时,常有女生从课堂上消失。这些姑娘被家里定下婚事,要出嫁了。华坪儿童之家成立,收养的孩子中有一部分是被遗弃的健康女婴,这让我萌生了筹建免费的女子高中的想法。
记者:为什么不男女生一起招收呢?
张桂梅:女孩子受教育后,可以改变三代人。如果她有文化,她会把孩子丢掉?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
(画外音):2002年起,张桂梅开始为这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四处奔波。2007年,《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让张桂梅和她的女高梦在全国传开,来自爱心人士的捐款以及当地政府的出资共同汇聚在华坪。2008年8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成,张桂梅担任校长,并吸引来了十几名教职员工。首届共招收女生一百名,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成绩始终提不上去,这点是张桂梅始料未及的。
张桂梅:他们说,能够考上职大就行了。我说,要读职大,用不着读这所高中。去山里家访,好多人家祖祖辈辈第一个高中生在我们这儿,因为我们这不收费。有学生的爷爷奶奶说,孙女读高中了,我们可以放心了。想想知识在山里人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回来我对老师们说,好不容易人家把孩子给我们了,我们至少要让孩子们上二本。
(画外音):当时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不少教师打起了退堂鼓。加之学校条件简陋,建校才半年,十七名教师中就有九名提出辞职,学校工作近乎瘫痪,学生将被分流到其他高中。心灰意冷的张桂梅整理资料,准备交接。但老师们的资料让她眼前一亮。
张桂梅:整理资料我才发现,剩下的八人中有六个党员,一下子我底气就来了,我把他们找来开会:如果在战争年代,阵地上剩一名党员,这个阵地都不会丢掉;作为党员,我们不能把这块扶贫的阵地丢掉!我说咱们重温入党誓词。没有钱,我们就画了一面党旗,把誓词写在了上面。没宣誓完,我们全都哭了。
(画外音):从那之后,张桂梅以校为家,成了学生们眼中的“魔鬼”,从洗漱、吃饭到自习,每件事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了时间。
张桂梅:我们要付出的远超过一般学校的老师。老师结婚,办完了婚礼,第二天就回来上课。我们的孩子开始刷题,人家说这个方式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呀,尽管苦一点,累一点,但大山里的学生也可以考到名校,这一切都值了。
记者:每天每夜都跟着这些孩子在一起,您没有自己的生活吗?
张桂梅:事实上也不是说自己不想要自己的生活,只是一天做着,就把时间做没了,把自己的生活忘了。
记者:那您觉得这辈子的价值在哪儿?
张桂梅: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她们后面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摘编自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张桂梅:大山里的女校》)
考点精练
考点1 把握访谈内容
例1 这篇访谈中,张桂梅主要回答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试简要概括。
考点2 赏析提问技巧
例2 在这篇访谈中,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的记者的提问有哪些技巧?
考点3 评价访谈观点
例3 张桂梅筹建这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有哪些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真题再现
【2020全国Ⅲ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
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
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
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烟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
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
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
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超然客公众号
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
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
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写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
B. 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
C. 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
D. 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
B. 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过论。
C. 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者,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
D. 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3. 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考点1 把握访谈内容
例1 这篇访谈中,张桂梅主要回答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试简要概括。
[答案]①建校原因、目的。②学校成立后遇到的困难。③付出的艰辛和对学生的期望。④个人的生活。
技法点拨
把握访谈内容“两步骤”
第一步:迅速通读全文,整体把握讨论的话题、主要内容。
第二步:重点精读访问者提出的关键问题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考点2 赏析提问技巧
例2 在这篇访谈中,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的记者的提问有哪些技巧?
[答案]①开门见山直问:不拐弯抹角,把“学校目前取得的成绩,您满意吗”这一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②由浅入深提问:先问人们普遍关注的“成绩”,然后再问“筹建学校”,最后问“张桂梅的生活、人生价值观”。③关注社会热点、社会痛点问题:关注了贫困地区女孩的教育、前途问题,这十分契合我国实施的全面脱贫攻坚战略。超然客公众号
赏析提问技巧“两步骤”
第一步:根据所掌握的提问技巧,结合文本确定访谈的提问技巧(趣问、直问、推问、旁问、追问、延伸问、对比问)。
第二步:运用常用答题模板作答——明确技巧+作用(这种技巧本身的作用+对主旨情感的作用)。
考点3 评价访谈观点
例3 张桂梅筹建这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有哪些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①不负党员时代使命。把“用文化摆脱贫困”的理念带进大山,兑现党的扶贫承诺。②使山区女孩思想观念得到改变。她用教育改变山区女孩的生存状况,将1 600多名学生送入大学。③身体力行实现人生价值。四处奔波筹建免费女子高中;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忘我工作践行教育初衷,坚守教育岗位。
评价访谈观点“三注意”
①访谈的主要观点隐藏在谈话中,要注意对访谈内容进行解读,这是获取访谈主要观点的重要方法。
②注意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所说内容进行归类合并,从中找出观点。
③注意访谈的典型细节和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2020全国Ⅲ卷】
1.D 2.D
3.(1)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
(2)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用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
(3)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有回到对方的文学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