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误译浅谈合叙修辞

作者:janney1025|  时间:2005/6/24 8:55:3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4291

  关于郦道元《三峡》(人教版八年级第六单元)一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教学参考书和市面上流行的古诗文译注都是这样翻译的:“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这样的翻译,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如果把这个译句仔细分析一下,可以得到这样几种理解:○1如果不是正午,是看不到太阳的和月亮的;如果不是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2如果不是正午半夜,是看不到太阳的,并且是看不到月亮的。○3如果不是正午,是看不到太阳的;如果不是半夜,是看不到月亮的。一个译句可以形成三种理解,仔细比较这三种理解,显然,最好的理解是第○3种。但从翻译的基本要求看,一个译句可以形成三种不同的理解,可能这样的译句并不是最佳的翻译。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呢?原因在于,译者只重视了直接翻译原文的词语,而忽视了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用法。
  就全句来看,这是一个运用了合叙修辞手法的句子。这种修辞手法表现为,在句子的前面提出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在句子的后面以对应的词语或短语相承搭配,在一个句子中组成两套以上的平行结构关系。这种修辞手法,往往将人或事物相提并论,或者进行对比,从而使句子显得较有变化,免于板滞,而且能言简意赅。
  上面的句子实际上就由两套结构结成:○1自非亭午不见曦;○2自非夜分不见月。把这两套结构分别再加以翻译,自然就会形成上面第三种理解。
  再如下面《师说》中的句子,根据这一特点可作这样的分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句子可以这样拆分: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或之不解,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因此,正确的解释是:不懂句读,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却不肯从师,小的方面学习而大的方面却放弃,我看不出他们明智在那里。
  合叙这种修辞手法在中学文言文中是多见的,常常被作为文言疑难句讨论,也常常被误译。下面一些句子,都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诸葛亮《出师表》)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3侍中侍郎郭攸之费韦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诸葛亮《出师表》)
  ○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苏洵《六国论》)
  ○5况吾与子鱼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①中,即为“作奸犯科者,刑;为忠善者,赏”;②中,即为“陟臧罚否”;③中,即为“侍中郭攸之费韦侍郎董允”;④中,即为“智孤力危”;⑤中,即为“鱼于江之上侣鱼虾,樵于渚之上友麋鹿”。如果我们将这些句子按照上面方法调整后再翻译,这样意思表达就清楚,表达就正确了。
  文言文翻译,要在做好字词直译的基础上,重视古今因修辞而形成的表达上的差异,如果一些比喻的说法,借代的使用,委婉的表达,以及合叙分承、互文见义等。只有正确认识这些修辞手法后,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翻译的“信、雅、达”。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jx3738628 于12-12 15:33发表评论: 第2楼
  • 高人
  • 荮-晨 于12-04 13:18发表评论: 第1楼
  • 很好很好。互文的翻译都是这样,很容易产生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