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从何入手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根据这一要求,我们语文教育者要积极调整教育理念,研究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联系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我们在课前十分钟对诗歌赏析活动进行了积极地尝试、探索、创新,积累了丰富的诗歌赏析经验,形成了诗歌赏析课堂教学模式的雏形,在此项活动中,既使学生增加了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了学生诗歌赏析的审美能力,又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万事开头难,诗歌是人类语言中的精华,如何踢开赏析诗歌头三脚呢?关键第一脚——确定赏析的“切入点”。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作者人品 最常见的诗歌赏析切入方法是顺藤摸瓜——了解作者人品。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观点认为;作文如做人,文学即人学,“诗品出于人品”。 “人品”的内涵主要指人的品德和才情气质,而强调作家应具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则是我国古代阐述作家与作品关系的一个源远流长的根本思想。“诗品”则相应地指诗歌的风格特色。这与法国布封在《论风格》中所说“风格就是人本身”很类似。著作以人品为先,深刻地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学创作和个人价值观念相联系,“诗乃人之行略,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人亦俗,一字不可掩饰,见其诗如见其人。”(清*徐增《而庵诗话》)“诗类其为人”,所以李白诗飘逸,杜甫诗沉着,有如“性情面目,人人各异”。我们可从作者的生活历程透视其诗歌蕴藏的主体倾向,从他的文学创作观察其个体的思想观念、人生价值,从他的主要事迹解读他诗作的创造内涵与艺术风格。
◆思想感情 抒发思想感情是诗歌的基本特征。汉代的《毛诗序》里就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声成其文而谓之音。”感情往往是思想的外在表现,思想则是情感理性化的积淀。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比较直露,有的比较含蓄。所谓直露,就是诗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比较直白,读者容易理解。而所谓含蓄,是指诗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比较隐晦,或借助于象征、比喻、具体形象,诗人的思想感情隐藏在它们的背后。一般来说,诗贵含蓄。“含蓄是一种饱满的蕴藏”(艾青)
余光中承认,他的诗歌在赴美期间受到了当时流行的摇滚乐的影响,比较注意节奏,因此也容易被作曲家看中谱曲,但他仍以“蓝墨水的上游是黄河”来表明他的文化传承中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说,尽管他在美国上过学,诗文中也受一些西方东西的影响,但不变的是中国文化的遗韵和对中华民族的怀思。他的作品深受《诗经》的影响,也学过臧克家、徐志摩、郭沫若、钱钟书的作品。他说:“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我后来在台湾写了很多诗,一会儿写李广、王昭君,一会儿屈原、李白,一会儿写荆轲刺秦王、夸父逐日。我突然意识到,这些都是我深厚‘中国情节’的表现。” 余光中先生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艺术形式 古代诗论家从本民族的艺术实践出发,提出了“形神”说,认为“形神兼备”是诗歌艺术形象创造所追求的目标和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实际上是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具体性与概括性、独特性与典型性的完美统一,通过有限的笔墨反映丰富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闻一多先生曾就此提出诗歌创作应体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意象 1、意象,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着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载体。中国文化推重意象,中国文字以“象形”为基础推演出自己的构字法;中医倡言“藏象”之法;天文历法讲“观象授时”;中国美学以意象为中心范畴,将“意象具足”悬为普遍的审美追求……意象犹如一张巨网,笼罩着中国文化的全幅领域。赏析诗歌可以从意象的理解为切入点。比如《雨巷》中创造了两个中心意象:“雨巷”和“丁香”般的“姑娘”。“雨巷”——“悠长”“寂寥”,诗人在其中“独自彷徨”。这个意象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孤独感。“丁香”般的“姑娘”——她“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从这里飘过,不留下一丝痕迹。这个意象表现了诗人对美、爱、理想和希望的企慕与追求,以及没有着落时的迷茫心境和空虚幻灭感。《天上的街市》“星空”意象:表现了作者要求奋飞、新生、自由的愿望,同时也包含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态度,流露出浓重失望、悲愁的情绪;“纸船”意象: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思念母亲和祖国的一颗心、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2、对于意象,我们要注意它的如下特点: ①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意象渗透诗人在特定环境、特定时刻的思想与感情,它不是对事物的客观描摹,即使是诗中最细微、最平常的事物,也都渗透了诗人主观上的情意。例如《再别康桥》这首诗中,柳树、水草、清潭、夏虫,都是寻常景物,但在诗人充满离情别意的眼里,他们都显得那么美丽、迷人而深情依依。②意象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一个意象运用的好坏,不仅在于这个意象是否鲜明,还在于它在整体中的地位。如果一个意象和作品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关系不大,没有和其他意象融为统一的整体,那么这个意象就是多余的。③意象要鲜明、有力。意象的形成:物象——形象——意象。思乡之情——这古老而悠远的力量,像清远的笛,从诗人心灵幽谷中迸出:鲜活、跳荡,像朦胧的月,带着甜蜜,揉着惆怅。
◆意境 “意境”亦称“境界”。诗的本质在于以艺术形象表现思想感情,而艺术形象的创造都离不开我与物、情与景这一对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因素。关于“意境”的基本含义: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境/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意/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盛唐诗人王昌龄所撰的《诗格》,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主要指山水自然物态的描绘;二曰情境,主要指诗歌艺术形象表亲身体验的真实感情;三曰意境,主要指诗歌艺术形象所表现的内心感受、体会、认识,所谓“得其真”,其涵义即为“得意”。而乡愁更加撩人心弦。身居台湾的余光中,是中国文学不可忽视的一位乡愁诗人。他的乡愁诗歌语言风格浓郁,才气逼人,倾诉了刻骨铭心的漂泊感、归依感与文化上的认同感。
◆诗眼 诗歌赏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切入点的探究可从多角度、多层面入手,但无论从那里入手赏析诗歌,都必须抓住“诗眼”!什么是诗眼?说法很多,以清人刘熙载的看法最为精辟:“诗眼”不是“某字工,某句警”,而是与全篇思想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神光所聚”之处,这就是说,“诗眼”乃是作品中最能开拓诗意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字句,是能以一当十而使全诗生辉的“活字活句”。认取诗眼能以一句之灵使全篇俱活,“如壁龙点睛,鳞甲飞动”,所以,我们抓住“诗眼”,就如同领悟到诗歌的灵魂,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天上的街市》的诗眼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纸船》的诗眼是“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乡愁》的诗眼是“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领悟这一句,就能感受到作者的乡愁情素得到了升华。
我们对诗歌的赏析要以发展的眼光,坚持多元化、多角度的赏析方法,积极探索,不断研究,它们彼此之间不是分割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