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怎样才能走进你的心灵

作者:农二师华山中学 罗玉梅|  时间:2005/8/28 16:18:1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35
    
  有一年,突然接手一个高二的班主任工作,面对这些大小孩,怎样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真是一名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充分地理解和相信他们,但无论我如何努力,收效甚微。现选取两件事情,以求解答。
  第一件事情:本班班长开学之初表现很好,要好好学习。“家长”对他也很关心,开学第二天,就接到他父亲的电话,希望我严加管束,因为他工作忙,没时间和我见面切磋。这以后常常打电话问孩子学习情况。当时我很感动,家长能时时关心孩子。第一学期还剩两周时间,他父亲打电话过来请假,说孩子肺有问题,要住院做手术,特请假。当时正值期末考试,工作比较忙,我派了几个班委去安慰他,还买了一些营养品。我本想放假去看他,但放假前一天,他打电话告诉我,说已回青岛老家疗养。第二学期,他按时来报到,但隔一段时间,他父亲打电话替他请假去复查,这种闹剧一直持续到第二学期末,当时他说要我开一个学籍证明,他要亲自去看一个大学,事前他父亲已联系好了,他父亲正在等他。我要求他家人到学校来一趟。恰在这时,有一位家长来找我,正是他父亲。我一听声音和往常不同,但我不敢肯定以前在电话中通话的不是他,我连忙领他去开证明,他一脸茫然,我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才恍然大悟,孩子,精心设计了一套骗局,请了一人长期冒充家长,欺骗了我和他的家人。事发之后,孩子离开了学校,留给了我一片迷茫,孩子,怎样才能走进你的心灵?孩子智商低吗,不,恰巧是聪明孩子。
  第二件事情:学校明确规定,不允许学生带手机进学校,如带有,教师发现应没收,由家长来领取。事情就这么简单,但做起来难如上青天。有一次,收到班里一个手机,我告诉他叫家长来领,这时,他带了其他班的学生来了,说手机不是他的,是他接借别人的,希望我给他,我直接告诉他,我只想让他家长知道学校的规定,能好好配合学校工作,共同教育好孩子,没有别的意思。过一会,电话响了,有一个男子自称是该生的哥哥,要求还给他手机,我要求他亲自来拿,但此人并没有出现。没过多久,另外班的学生,也是我的科代表来了,说手机是他的。该生对待此事的态度,让我意志坚定,不见家长不死心。终于在第二天放学时,孩子领了一位妇女来,此人一见面就向我道歉,并且问了孩子的一些学习情况,我一一做了解释,但见此人很麻木,并无家长特有的表情,我很生气,世上什么东西有可能是假的,但母亲对孩子的感情永远是无私的,伟大的。如果你连母亲都可以随便认,我只能说教育的失败,手机你可以拿走。我已出离了愤怒。后来他告诉我,他发了十元钱,请了一个妇女冒充家长。
  通过这几件事,让我一直在思考:孩子,到底是哪个地方出错了?如果是一件事,那也不算什么,问题是高中生撒谎处处可见,如改考试成绩,向家长骗钱,找人向老师请假等等,因而我认为不仅仅是孩子错了,大人也错了,下面找了几点原因供大家参考:
  原因之一:教育中的皮带和拳头。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中的皮带和拳头……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羞愧与耻辱……教师在学生手册里写上:‘你们的儿子不想学习,请采取措施。’这实质上就是教师经常把一根鞭子放在学生的书包里,而父亲就用这根鞭子来抽打自己的儿子。试想一下这样的情景:一个复杂的外科手术正在进行之中,技术高超的外科医生正俯身在露出的伤口上动手术。突然,一个腰里别着斧头的屠夫闯进了手术室,他拔出斧头就砍去。那么,这把脏斧头,就等于是教育中的皮带和拳头。”在日常教育行为中,对付问题学生,我们惯常采取的是“剥夺法”,即训导,否定,批评,斥责,乃至惩罚。学生为了不挨训,最理想的一条就是撒谎,让家长老师不了解情况,因而可以逍遥自在。面对形形色色的问题孩子,我们应该采取“给予法”,即理解与尊重,顺心与顺性。给予或是一种关爱,一种理解,一种尊重,一种信赖,一种人性的呼唤,一种人格的激励。
  原因之二:孩子的懒惰。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小时候在年长者的关怀下有求必应,自己作为孩子只是提要求和任性胡闹。在一切都可以垂手而得,不知道什么是困难,无忧无虑,一帆风顺的童年环境,使孩子产生童年会永远继续下去的想法。因而学习无所用心,不想学习,找个人冒充家长向老师请假,或者开个证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积月累,孩子把撒谎当成了一件正常事,不会有丝毫的愧疚。面对这些学生,应教他们懂得什么是困难,而且应从亲身经历中懂得什么是困难。谁经历过困难,谁就会重诺言,会对说空话采取不容忍的态度。老师家长应都给孩子自由的空间,放手自己做。
  原因之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愈来愈为父母接受。对于小孩子,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但到了高中阶段就出现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只盯住分数,忽视孩子的情感,淡化与孩子交流,父母依然是只能在现行的教育体制的牵动下,被动做些无奈的配合。这种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孩子成长应有的轨道,加重了本来就已经很沉重的学业负担。第二种情况,放任自流,让孩子自己处理事情。表面看很民主,其实孩子毕竟是孩子,还须大人适当指导。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完善。有可能走向极端,再加上诱惑的东西太多,慢慢地孩子不能控制自己。家长应成为孩子的人生向导。
  如何远离撒谎,回归诚实,这需要社会,家庭,个人共同努力,多一点真情的关爱,少一点恶意的批评。好的批评应给人以鼓励和动力,而不是打击和伤害人,让人垂头丧气,丧失信心。让叶圣陶的对联作为我们的座右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