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指导

作者:jichunhua|  时间:2005/8/28 21:00:5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47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之所以加进了听的内容,是为了适应当代信息社会的需要,跟上当今传声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我认为听的内容中首先是听好课,那么如何才能听好课呢?
  第一、集中注意力是听好课的关键。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注意力是一种很淘气的“生物”,它像一只极易受惊的小鸟。上课时,当你两只机灵的耳朵接受老师用口头语言传授知识时,周围的环境不可能是万籁俱寂的。一般必然受到室外汽车的鸣笛声、隔壁教室里的鼓掌声或歌唱声的干扰。还有极少数的厌学生,他们也许为避免父母的批评和老师的教育而参加学习。他们是推一推,动一动,听课时,心不专一,手玩东西,眼望别处,此时注意力这一极易受惊的“小鸟”当然会飞走了。
  有的同学说,我们也知道集中注意力听课很重要,但老是不自觉地走了神。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听老师讲课,它不同于看电视、电影等那样有兴趣,有吸引力,更不是随心所欲的游戏,而是一种艰难的脑力劳动。假如我们没有坚强的毅力,抱着像小猫三心二意钓鱼的态度来听老师讲课,是听不清楚、听不完整、听不懂老师讲所的内容的。到头来正如孟子所说的“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所以集中注意力实在是听好课的关键。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集中注意力听课呢?我想,一是要靠顽强的意志,彻底做到与“走神”分手,跟室外干扰作斗争。只有这样,你才能抓住这只极易受惊的“小鸟”,才能提高你的听课效果,才能造成一种宁静温馨的“百草园”繁花似锦的课堂气氛。
  第二、带着问题听。
  带着问题听老师讲课,也是促使注意力集中的因素之一。问题从何处来呢?预习功课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五一节,也是听好课学好语文的入门之道。当你在预习时通过运用工具书,熟悉文中的注释,弄清课文有关生字、新词,初步掌握了文章写的是什么,并找出了一些不易理解的问题,这叫做自己找疑自己树“的”。
  例如,当你在预习《二六七号牢房》一文时,文中几次写到“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还点明“ 我用脚不知量了多少启蒙。”另外,对伏契克两次受审判中的细节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呢?
  当老师分析课文时,你准会竖起两只机灵的耳朵来听个明白。在你们议论纷纷的气氛中,最后归纳出:前面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法西斯牢狱条件的恶劣,同时也令人感受到一位身陷七尺囹圄、神驰千里之外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革命精神。对伏契克受审的细节描写,表现了革命战士对法西斯残酷镇压的蔑视。
  这时你便由开始时的“山穷水尽疑无路”发展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由兴趣发展到了乐趣。
  总之,带着问题听老师讲课,正如语言学家叶圣陶所讲“发现了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师的指导,就困惑所在加以解答,其时在内容的领悟上和方法的运用上,都将感到恍然有得的快感;对于以上的尝试,这是有力的帮助和鼓励。”(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由此可见,带着问题听老师讲课其乐无穷。
  第三、做到听、记、答相结合。
  学生的听课能力,就是对老师用口头语言传授知识的接受能力。它包含了对课文中生字、新词、句式、修辞、语调以及全部内容的记忆、理解。听记的程度,反映着听者的思维能力和语文水平。要达到自己听课效果不断提高的目的,单靠课堂上孤立地听是很难学好语文的,因此,在听课过程中,要自觉地把听与记、记与答紧密地结合起来。
  听,是输入。能大量地输入,快速地吸收,你的知识仓库就会不断充实。记有两法:一是把你听到的重要内容,记到课堂笔记上或书的空白处;二是记忆,指大脑的贮存,这是对语言的理解过程。如你真正重视了这个五一节,既可克服“耳边风”现象,又能对所听的内容进行分析、加工。口头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是你大脑的输出。输出的正确程度,反映你听记内容的质量。
  如果在课堂上真正做到听与记、记与答相结合,组成听、记、答“三部曲”,就能将你所获得的“知”转化为“能”了。这样天长日久坚持下去,必有好处。你的智慧之花将越开越鲜艳,听课的水平将越来越高。
  第四、要抓住各类文体的特点来听课。
  各类文体有各自的特点:听老师讲课时,要注意根据文体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听课方法。现将三种文体分叙如下:
  (一) 记叙文(写人叙事为主)
  学这类文体,一般要顺着时间顺序、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来听为佳。现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
  当老师把《谁是最可爱的人》标题出示后,你必须抓住文中的事件和结构来听老师讲课,你总感到文中的语句多次与这课题相照应,反复提示了答案。文首说“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叙述了“松骨峰”这件事后,又提出:“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可爱吗?”写完“青年战士马玉祥从烈火中抢救朝鲜小孩的场面”后,再照应“朋友”,当你听到这段事迹的时候,你的感觉又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最后,以“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作结,有力地收束了全文。你在边听边看边记的基础上,就不难体会到文章歌颂“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这个主旨,内容结构上也很容易看出其特点:线索清楚,结构严谨。因此,听老师讲记叙文时,除了要注意时间顺序外,还必须抓住事件和结构上的问题,这样就能收到比较良好的听课效果。
  (二) 说明文(以说明事物和事理为主)
  现以《中国石拱桥》为例。老师讲这类说明文,一般从抓住事物的实体结构的结构入手。听老师讲课也必须这样。抓住石拱桥的形状特征,懂得了它的形式优美;抓住石拱桥的结构特征,知道了它的质地坚固;抓住了石拱桥的制作特征,掌握了它的工艺精巧。
  在老师的诱导启迪下,你就比较清楚地把握了整个石拱桥的特征:形式优美,质地坚固,工艺精巧。怎么会取得这样伟大杰出的成就的呢?这无疑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由此可见,听教师证明事物实体说明文时,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听课,就会加快对课文内容领会、理解的速度。
  (三) 论说文(以议论为主)
  听这类文体的课时,关键要抓住中心论点(作者的主张和观点)、分论点和论据(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怎样才能在听课时把握中心论点和论据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中心论点表达的方式,这种表达方式一般情况下有两种:一种是行文中间直接表达出来。表达的位置:有的开门见山,有的在文尾,有的在文中,当然也有的是文章的标题;另一种是文中没有明确表达中心论点,而包含在整个论述之中。遇到这一情况时,只有从全文各部分的内容和相互的关系中,才能概括出来。例如,《最后一次讲演》就属另一种表达方式。像这类论说文,即使你预习了,也听了老师的疏讲,但也不一定能找到文章的中心论点来。这时如能在老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联想力、综合思考力,你就会从一、二部分作者揭露并痛斥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论据)中,概括出“反动派必然灭亡”的真理;再从三、四部分作者号召青年们继承先烈遗志和自己随时准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论据)中,概括出“人民必定胜利”的真理。只有发挥以上几种智力因素,才能据全文的各部分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概括出“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必定胜利”的中心论点来。
  总之听老师讲论说文,除做到以上所说的之外,还必须注意论说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至于文中的论证方法,感情色彩,在听课时也要引起注意。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打开听讲论说文的门径。
  此外,在听以上各类文体的课时,还要注意听清文中含蓄的语句和弦外之音。例如,《故乡》最后写道:“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当老师讲到这一富有哲理的警句时,你往往一时感到困惑。怎么办呢?要注意这句话中“路”和“希望”两个关键词语,展开相似联想。鲁迅先生这里所说的“路”,是比喻人生之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其言外之意即理想、希望靠人们共同奋斗才能实现。
  总之,只要做到以上几点,你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思维就会越来越活跃,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好。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