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如何出彩
从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到2003年“感情的亲疏与认知正误的关系”,高考作文进入所谓“话题作文时代”,话题的内容也由对学生思想情感的考察到对思辨能力的审视,从中可见,话题作文是稳中有变,变中求新。它以其内容形式的开放性、多元性,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为创造有个性、有特色的作文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结合这几年的评卷情况,我以为作为未来考生,要让作文出彩,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1、 审题要细
近两年来,话题作文有一种淡化审题的倾向,这种做法不足取,无论什么时候,仔细审题,切中题意,都是写好作文最关键的一环,对话题作文而言,审题包括审材料、审话题本身、审写作注意事项三部分。通过审题必须明确,材料是表象,已给的话题是本质,千万不可舍本逐末,以偏盖全。
2003年的话题“诚信”,有人就把它混同“诚实”、“忠诚”,作文分数偏低。。实际写作时我们必须对话题加以限制,做到宽题窄作。话题限制越少,留给人的思想空间就越大,理解越容易出偏差;标题字数越少,词的外延就越大,中心越容易不集中。以“父辈”为话题,就可以在前面加修饰语,或在后面加中心词,也可以前后都加,这样话题范围就缩小了,如“父辈——艰辛的父辈、父辈的执着、父辈的遗憾”等,这样,文章范围就缩小了,切入话题,打开思路就迅速了。
2、立意要深
鲁迅先生说:“写作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这“开掘要深”就是指文章要深刻、透彻,防止浅尝辄止或断章取义,学会在理性的思辨中立意。如以“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书”是实实在在的,谁都能下笔入题,诸如“书给了我力量”、“书指引我成长”、“我爱书”、“爸爸和书”等。但我们能否跳出这本有字有形的书,去读读那本无字无形的书呢?如:“社会是教科书”、“打开生活这本书”、“读懂人生这本书”等,将书通过联想、虚拟一个“形象”来表达,对人生社会的感受实题虚作,令人耳目一新。
从2003年话题作文可以看出,思辨能力的考察是一种新的倾向,对2004年是一种启示。2003年高考佳作《拨开感情的云雾》就是一篇充满思辨色彩的文章。作者在说到感情的迷惑性时,不忘论及感情的积极作用,说理公允、干练、有理有据,令人叹服。此外,对于一些似乎是老话题的话题作文要善于联系社会生活,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多向多维多角度的分析,写出新意、深意,从“新”切入,展开思路,迅速为文,所以要想高考作文出彩,不能心存侥幸,平时要多读多写,并进行深入思考,这样行文才有深度,记住:意高则文顺,意底则文败。
3、选材要精
选材要精是指选材要精练、准确,不繁冗拖沓。如2003年高考作文的一类文,《怎一个“情”了得》。堪称典范。作者以标题为主调,引领全文。如文中所述,“晋平公时,大夫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认理不认情,怎一个“情”字了得?战国时齐国邹忌能清醒认识到自己并不比徐公美,面对妻、妾、客的赞美,他能够拨开感情的云雾,去审视他人的认识的偏误,贵有自知之明,怎一个“情”了得?晋代史学家陈寿,在记录孔明事迹时,并未因为孔明有惩父致死之仇,便徇“情”而忘“理”歪曲历史,怎一个“情”了得?在这三个简洁明了的例子中,这个“情”就象一个乐章的主旋律,得到复吟叠唱,形成了回环往复的语言美质,选材可谓精炼准确,恰到好处。
在符合上述的要求之外,当你再用排比去创造一种语势缓急交错或一气呵成的气势美,或者用比喻、拟人或具有诗意的语言创造一种字字珠玑、形象生动的辞彩美等,你的作文又怎能不脱颖而出呢?
总之,一篇优秀的作品应该是包含真情,追求真理,思考社会和人生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融“情”“理”“事”“形”于一体和谐美、音韵美。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