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会“飞鸣”“跳跃”的少年形象

作者: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 王玉华  时间:2005/10/16 13:30:4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48
  在写作教学中,老师们常常为一种现象犯难,即学生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无病呻吟,情感苍白。这些学生从当代时文、新概念作文或港台小说的阅读中吸收了一些消极的东西,写作时过多地表现自我,渲泄小我;内容缺少清纯、灵动的气息,也不能给人以启发思考;表现手法上以彻头彻尾的心理描写表现抒情主体的多愁善感、苦闷烦躁,全没有一点当代中学生的蓬勃之气。这让我想起封建传统文学中老气横秋、少年老成的儿童形象。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少年的形象应该是会“飞鸣”、“会跳跃”的。遵循他们的心理特征,我们在塑造人物时要选择运用直视感强、动作性强的手法,少用意识流特征的跳跃性心理活动,或理性思维浓的议论、推理。初中课本中,鲁迅先生塑造少年形象的手法对教师指导教学和学生写作应该有一些启发。
  一、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刻画人物。
  语言描写是鲁迅先生塑造少年形象的主要手段。因为孩子是幼稚的,他们的世界是充满情趣的,所以他们的语言也应该是清新活泼的。
  《故乡》中闰土的语言描写就是一例。他在讲起捕鸟、捕兽的经验时,滔滔不绝,活脱脱的一个少年形象,反映了其活泼多智、勇敢机敏的特点。
  《社戏》中双喜的语言亦极富鲜明个性。他说服大人让迅哥儿去看社戏:“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快人快语,机智而又热情。
  人物语言不仅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还能反映人物的心理状态。比如《社戏》中描写船回到平桥时,双喜在船头上就大声地说:“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既写出了他的能干、老练,又把孩子的那种“自喜”“自得”的心理表现了出来。
  二、用生动的动作描写突现形象。
  人物行动是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作品中那些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动作,能表现出人物鲜明的个性、阶级本质来。《社戏》中的一群孩子,都来自于农村自由广阔的天地,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表现出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特点。
  船出平桥一“点”一“磕”,委实是一个个“弄潮的好手”,灵活而又老练。
  回转船头时,“拔篙”,“点退”,“驾橹”,摇起船来连老渔夫都喝彩的动作,进一步表现出水乡少年是干练的弄潮好手,以及他们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性格。
  以上这些动词运用得简洁、凝练。
  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百草园里雪天捕鸟,动作描写则体现出另一种特色。“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作者用“扫”、“露”、“支”、“撒”、“系”、 “牵”、“拉”、“罩”等动词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描写细致而又朴实,准确而又生动,充分体现了少儿无拘无束、充满稚气、活泼可爱的形象,与下文写封建教育对孩子身心的束缚形成对比。简洁或细致的动作描写使鲁迅笔下的一个个少儿形象清晰可辨。
  三、用传神的肖像描写彰显个性。
  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往往通过对少年形象的肖像或神情举止作刻画,描绘出他们的活泼机智来。
  比如《故乡》中闰土的肖像描写:“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着墨不多,却抓住了两处富于动作化的肖像,点出闰土形象的活泼勇敢。
  同样是写闰土,但肖像描写的着眼点不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项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写脸用“紫色”、用“圆”,写出他的健康;再写毡帽之“小”,银项圈的“明晃晃”,写出其可爱。
  两处描写相互照映,充分表现了闰土的性格特征。
  四、用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性格。
  鲁迅先生曾说过:“显示灵魂的深者,每要被人看作心理学家……,又因为显示着灵魂的深,所以一读那作品,便令人发生精神的变化。”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物心理描写对于塑造典型形象非常重要。作者在塑造少年形象时,写出了他们在这一年龄段的心理特征。
  《社戏》中刻画偷罗汉豆的心态最是细致。先是偷阿发家,又怕偷多了挨阿发娘骂,于是又偷六一公公的,也怕六一公公的骂,便又想出对付的办法。孩子们聪明能干,而又狡黠顽皮。这几段简洁的心理刻画很富有生活情趣,切合艺术的真实性,在笔墨上又很简洁。
  再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我”听了“美女蛇”故事之后的心理也很细致,“往往有些担心”、“极想得到……飞蜈蚣”,说明“我”已相信大人讲的故事里的事都是真的,孩子的单纯、天真跃然纸上。
  五、用贴切的环境描写烘托形象。
  环境描写在作品中表现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人物氛围的揭示,鲁迅先生通过它来表现特定背景下的人物心理特征、性格特征。《社戏》中这一手法的运用是比较鲜明的。
  在去看社戏的路上,“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富有诗意的“月色”,“宛转、悠扬”的笛声,以及宛若仙境的戏台,都很好地烘托出孩子们要去看社戏的愉悦心理;向船尾跑去的“连山”则烘托出他们渴望很快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回家的路上依然写景烘托,前后呼应,更显奇妙。比如写因为厌倦老旦唱而回转时,却又“回望”,写戏台如仙山楼阁,横笛婉转悠扬,真切地反映出孩子们虽然离去,却又十分留恋的心理状态。
  同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描写百草园春秋之景和“美女蛇”神奇故事,表现了少儿捕趣猎奇的心理特征。百草园在孩子们眼里成了一个有声有色有趣的乐园。
  鲁迅先生写少儿之情趣,而又不正面去写,写其心理也不直接刻画,而是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环境中,或写自然之景,或写人文之境,来加以烘托,从而达到情境相生,这就是环境描写的艺术效果所在。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曾就人物描写方法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中国的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走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套。”《社戏》等几篇课文里,鲁迅先生正是运用了这种白描手法,通过简洁的动作、语言描写和凝练的心理刻画、环境烘托来勾画人物性格的,我们在写作实践中应该认真学习并加以运用。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