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敢”觉,超越自我
作者:湖南省湘阴县第一中学 陈君山 时间:2005/10/17 16:15:4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52
一提起作文,同学们就普通感到头疼,其实,时常采撷实践中闪现的心灵火花,整理成一定的规律,写多了,作文也不是太难的事。这里,我将我的一点体会提供给大家作个参考。
例析1:
江为有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勇敢地改“竹”为“疏”,改“桂”为“暗”,仿其句式而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便以其高洁的志趣,突显了寒梅映在清水池中特有的风韵;遂点石成金,成就千古绝唱。
例析2:
“久住竹乡,我有了新的发现:那些登攀者手的竹杖,原来都是竹林中的弱者!由于种子的变异,自然的劫难等,在高颀伟岸的众多兄弟姐妹面前,它们落伍了。然而它们并不气馁,它们瘦弱的身躯终于变成了根根拐杖,在峰峦丛莽间引人们向上,助人们登攀,青春和生命又在山路上延续。呵,真实的生命,在于彻底的贡献!”(选自<<散文>>)
人是生活在物质世界中的,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谁没见过,但是,一般认为它们很平凡,没什么值得说的。而目光敏锐的人,则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人家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美来”(罗丹)。此段文章寥寥一百余字,却能勇于另辟蹊径,写出竹的神韵和理趣,让竹杖闪现出理性的光彩,点燃读者思想的礼花。
例析3:
“昨日就是昨日,今天就是今天,而明天更为漫长。无论为之跋涉的是柳暗花明还是山穷水尽,轻吟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我挺起胸,抬起头,走向远方......”
这是南京大学学生文章的结尾。短短几行质朴的文字,一个踌躇满志,不畏艰辛的翩翩少年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纵观整段,哪一句不是别人的话呢?好就好在作者能大胆地借他人之言为我所用,妙合成文,以至喷红吐绿。
写作虽不像远足,得历尽千辛万苦;可作为心灵旅行的方式,同样得克服种种心理学障碍。
初学写作,得敢于模仿。别怕人家笑自己“人云亦云”。试想,一个呀呀学语的婴儿若拒绝模仿,所学之语从何而来?写作亦如此。缪斯女神是慷慨的,她让每个人拥有能思考出绝妙佳作的头脑;缪斯女神又是吝啬的,她决不将能说会道的笔杆子轻易予人。我们初涉文海,当务之急就是架起沟通心灵与文稿的桥梁。对于“桥梁建筑”还知之甚少的我们来说,除了模仿,别无选择!但要注意,仿写不是抄写,而是仿思路,仿方法,仿点子,仿语言的表达形式。仿写也是收获,仿多了自然也能悟出一些道理来。
尝试写作,得敢于创新。别顾忌人家讥诮自己“标新立异”。殊不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正因如此,世界才会五彩缤纷,人也才会因有所学而觉得活着还有意义。爱迪生有言“不论何时,不管怎样,我都不允许自己有丝毫的灰心丧气。不管自创的东西在别人的眼里有多么幼稚,但只要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我就没有理由自卑以致放弃了。
潜心写作,得敢于学习。这里的“学习”与前面的“模仿”自然处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了:仿的仅仅是形式,而学的必须是精髓。从心理障碍角度分析,就是不要被别人说过的话堵住自己的嘴,“他说过,写过的,我怎么能再写呢?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点子,也有剽窃之嫌呀!”如此自囿,不免会与心灵的火花失之交臂,委实可惜!
总而言之,在我们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既要有骒模仿的慰勉,又要有对自创的鼓励。如此,才能“有心栽花花会发,无心插柳也成荫”。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