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生活的热情——读《秋天的马拉松》

作者:河北正定中学 李娜  时间:2005/10/21 13:00:3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57

 
  
  作者所居住的城市,“是个没有秋天的城市”,从青草直接过渡到白雪,秋之短暂,几乎到了来去令人浑然不觉的地步,但题目为何却叫“秋天的马拉松”呢?
  读下去,逐渐发现作者赋于了“秋天”两层含意。一,现实的秋天。短暂,天空总是遮蔽着灰色的粉尘,空气里尽是油污和漂浮物。二,抽象的秋天。令人厌烦而漫长,这是与超快的生活节奏呼应的一种生存状态,人们内心是“分裂的、焦躁的情绪”,外表则缺乏“苹果般的光泽”。
  城市中的我,处于一种“半孤居的生活状态”:首先,我既不呆在原处,也绝不走远,这暗示出作者生活的圈子不会太大,与人的交流也不会太深入,生活的进行,处于一种缓慢的近于凝滞的状态。其次“我将所见所思记录下来,但对于别人,又有什么用”;同样,别人的谈话“对我的生活来说,完全可能是无关痛痒的”-----人与人形体上的接近和心灵响应的遥远形成了反差。这种生活波澜不惊,半死半活,似乎是遥遥无尽的马拉松。然而,孤独会催生渴望,这种半孤居的生活状态一直如影随形浸透着一种强烈的愿望-----融入他人,融入更为生动的生活。于是作者下意识的“渴望对面陌生人家阳台后面的内容”,“被这些‘非我’的生活的碎片编制的衣裳包裹着,在其中想象和呼吸” ,“急切期待着对面楼栋里陌生人的歌声响起”,那个喜欢唱俄罗斯民歌的人必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作者期待歌声情绪的感染,也成为习惯。
  作者盼望的秋天是什样的?村庄瑶里浓烈明艳的色彩,和谐鲜活的事物,蛰痛了人的视觉,也掀起了作者内心的狂澜。
  “如果我能像列维坦一样,焕发出秋天所有的活力和高贵的热情,我还指望生活中的其他什么呢?”作者在被列维坦画中的秋天激活之后,又被瑶里真实的秋天所震撼,站在山顶呼喊,作者呼喊另外一个人的名字,唤醒内在的生活热情,唤醒一个如瑶里秋天般鲜明的人生。他的呼唤如此执着,“直到几乎热泪盈眶”,对“换个活法的渴望”令人感动。

 (附原文)
  秋天的马拉松  作者: 李晓君
  我居住的这个城市,是个没有秋天的城市,夏日炙热而持久,但转眼之间便进入沉沉的冬日。秋天,就像粘合在河水与斜坡之间窄小的堤岸,总是为两种事物所掩盖:青草、雪。通常,我喜欢沿着峭拔的枝干,把目光放牧到高远而湛蓝的晴空——这在我居住的城市是很难遇见的——一年当中它总是遮蔽着灰色的粉尘。当母亲抖落着窗外晾晒的衣物上的颗粒,就像我读过的某位抒情诗人写的“霜在落”。这也孕育了本城居民分裂的、焦躁的情绪特征。如果秋天不至于这么短暂,生活的节奏也相对地慢一些——他们脸上苹果般的光泽也会呈现得更久一些;空气也不尽是油污和漂浮物,而是树叶干燥而温暖的气息,和水果甜腻的、芬芳的气味。 
     秋天短暂,因而尤为叫人留恋。而我在秋天的生活,又是怎样的状态呢?我像只鼹鼠,既不完全呆在一处,但又绝不走远。我将所见、所思记录下来,但对于别人,又有什么用?我在白天的房间踱步,像个偷窥者注视着对面封闭的阳台——哦,当我说出“阳台”这个词,就像说出时间和爱情。多年来,我的半孤居的生活状态,使我总是渴想着对面陌生人家阳台后面的内容。仿佛那是一个情欲的漏斗,在半空中,承载着一个窥视者的目光中的沙粒。
     我在屋内,一句在楼下突然尖叫的女声,可能引起我的兴奋并举头眺望;对面的住宿楼里,两个老太太隔着阳台拉着家常,使我经常陷入她们的谈话之中。但这些,对我的生活来说,完全可能是无关痛痒的,但我就被这些“非我”的生活的碎片编织的衣裳包裹着,在其中想象和呼吸。我那样急迫地期待着对面楼栋里陌生人的歌声的响起,他是个喜欢唱俄罗斯民歌的人,每天晚上都要在我对面的房间唱上一段,现在,那个房间一连几天漆黑一片,他去了哪里?我却无心去打理自己生活的危机,对种种为明天预设的病诟视而不见。
     在列维坦笔下,秋天获得了一种恒久的魅力。如果我能像列维坦一样,焕发出秋天所有的活力和高贵的热情,我还指望生活中的其他什么呢?但这个风景的缔造者——虽然以印刷物的形式,为我复制出十九世纪俄罗斯壮阔的秋天。但依然不能满足我这个幻想者,对这个城市的奢望——它照例干瘪、贫寒和苍白。秋天瘦弱不堪一握。有一次,我们来到景德镇附近的村庄瑶里,那仿佛是大地上的最后一个村庄,存在于几百年前的建筑那样和谐地与自然融为一体,秋天红黄的树叶摇曳于黑瓦白墙之间;肥硕的红鲤鱼像沉静的书生游戏着造物惠赠的清澈的溪流和时间。我们站在山顶,听见内心的呼喊:
     我们呼喊的不是秋天或者呼喊本身,而是另外一个人的名字。我们大声地呼唤它,直到几乎热泪盈眶。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