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复写训练点滴谈
作者:湖北省安陆市第二高级中学 李亚洲 邮编:432600 时间:2005/10/31 21:03:4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06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对于经典片断往往用泛读代替了精读,忽视了一些关键信息,而这些信息正是情思表现的关键所在。我们也把这种“忽视”带到了作文之中,直接导致了我们语言的苍白无力。记得英语听力训练中有个复写训练,即听两遍课文,然后试着把课文写出来。在语文作文训练中,我们也可以来个复写训练,看看我们到底忽视了什么。笔者以为,复习训练可分为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一是听文章复写,即听一段录音,然后将听到的内容复写下来。听时要集中精力,最好边听边作笔记;写时要在理清文段思路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准确再现时间、地点、数字等重要信息。一般说来,所用听力材料不宜过长,百字左右即可。来看一例:
复写材料: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节选自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生复写:
首先扫开雪,找来一支木棒,棒子上系一根绳子,另一端由人在隐蔽处牵着,然后用它撑起一个筛子,下面扔些稻谷,等到鸟儿下来吃稻谷时,将绳子一扯,筛子便将它盖住了。
鲁迅先生没有用“首先”“再”“然后”等字眼,寥寥数个动词却将儿时捕鸟的过程阐述得清楚而形象。再看学生复写的,虽用了“首先”“然后”等字眼,句子表意仍欠清晰。究其原因,一是忽视了记叙次序,二是忽视了动词运用。我想,如果我们在听录音时,能用笔记下相关动词,再连缀成句,复写结果定会好得多,动耳动脑也别忘动手嘛。
二是读文章复写,即把课文或读物中刚刚阅读过的语言片断凭着瞬时记忆用自己的话重新进行描述。读时要着重分析写作顺序,明确主题,注意特色词汇和写作手法;写时不仅要保证文段结构完整,还要注意模仿原文的表达方式和风格。来看一例:
复写材料: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学生初次复写:
一望无际的荷塘弥漫着田田的叶子,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叶子下面是脉脉的流水。
文段较长,瞬时也不易记住,学生看了两遍后只写了这么多。从复写结果看,学生阅读时,没有理清描写的顺序,对原文的一些比喻也没太在意,只是单纯泛读了两遍,记忆效果较差。
学生再次复写: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如一粒粒的明珠,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微风吹过,这时荷花与叶子仿佛有了触动,霎时从这边传到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看得出,这次复写学生把握住了描写的顺序(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虽仍与原文有差距,但明显较上次要好得多,记忆效果也增强了。
在理解大意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的语言比起大师的语言却相差甚远呢?我想我们缺少的是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一种想象的习惯。不管是那种方式的复写训练,都要求我们在复写后一定要对照原文,通过对比找出差距,在逐步改进中去提高能力。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但能提高作文水平,还能提高听读的能力和训练短期记忆力、记笔记的能力。倘若不信,找些经典,训练几十段试试看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