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西师附中 张小华 时间:2005/11/1 21:31:5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66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令老师费力、学生头痛的难点之一。很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从高一到高三,周记每周写,大作文每月练,写作技巧每课讲,可到最后很多学生的作文仍然内容空洞,语言贫乏,感情苍白。为什么苦练三年,最终仍然收效甚微呢?一问起来,学生也是一脸无奈:“找不到合适的材料啊,眼看着那么多写作技巧也用不上,急啊!” 这正应了那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充足的材料,再高超的作文技巧也无用武之地。反观平时的作文教学,老师更着重于传授作文技巧,而积累材料的大事,往往由学生自己通过课外阅读和生活体验完成。于是,课外阅读面较广的,善于观察生活、敏锐地捕捉材料的学生,再结合了新的作文技巧,作文进步很快;可还有很大一部分在这方面做得不够的学生又该怎么办呢?
其实,除了课外阅读和生活体验,语文课堂也是作文材料的一个重要来源,尤其是文言阅读单元。三年的高中语文课本共有十个文言单元,共计近40篇文言文,占高中语文教学近三分之一的比例。前三册选文以朝代为序,后三册突出《孟子》、《史记》等,涵盖了中国古代的名家名篇。从中不仅可以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句法,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可以熟悉许多古代作家、历史故事、古代典故、格言警句……在较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可以积累很多作文材料。下面以高中第一册第五单元的教学为例进一步说明。
在上本单元之前,年级上安排了一次作文:以“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意见”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2004年浙江高考试题)。有四个班先写了该作文。据反馈,学生完成的情况很不好。一方面,学生初次写这种关系型的作文,把握不好写作重心,犯了思路不清或者只写一方、完全忽视另一方的毛病;另一方面,缺乏充足的材料来充实文章也是本次作文的一个大毛病。因此,学生普遍得分很低,未能达到训练目的。怎样才能使学生较好地完成这次作文,从而使作文训练更有效度呢?对症下药,首先要解决选材问题。刚好本单元四篇文章都涉及到“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意见”,我决定以本单元为例,让学生养成有意识地从文言文的学习中积累作文材料的好习惯。
在本单元学习开始前,我先透露一个消息:“同学们,本单元结束后,我们将进行一次作文训练:以‘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意见’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学生顿时开始议论纷纷。我再故意说:“这次作文比较有难度。前面有几个班的完成情况都很差。”学生中顿时发出了惊呼声、质疑声、叫苦声……“不过,”我话锋一转,“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刚好涉及到这个话题。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相信最后你们完成这次作文并不会太困难。”
埋 下这个“伏笔”后,在教学中我注意处处照应: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启发学生注意郑伯善于听取手下佚之狐的意见启用烛之武;在《勾践灭吴》中,补充了太宰嚭进谗言放勾践回国的故事以及谗害伍子胥的故事,比较同是听取他人意见的不同结果,启发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肯定齐威王从谏如流,最终“战胜于朝廷”,同时用《语文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弭谤》中“三年,乃流王于彘”作对比,使学生懂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要善于纳谏的道理。又进一步补充历史上善于纳谏的明君贤臣如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以及因不善纳谏而身死国灭如楚怀王与屈原的故事等等。这样,单元教学结束后,学生们已经积累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材料,在作文中信手拈来,不必再为“无米下锅”而烦恼。
在批改作文中我高兴地看到,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恰当地运用新学到的事例来为自己的观点服务,写出的文章不再干瘪、枯燥。在作文评讲时,我特别表扬了这些活学活用的同学,又给学生读了几篇运用了这些事例的高考满分作文。念完后,我说:“这些材料都是你们熟知的,作文技巧你们还有三年可以提高,因此,高考满分作文也并非可望而不可即。相信三年后,你们也可以达到这样的高度啊!”看得出,学生们都很振奋。最后,我再次强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源源不断地注入活水,不断地积累新材料,作文内容才会充实,作文才会不断进步。要积累新材料,除课外积累外,课内的文言文也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只要你有意识地做个淘金者,学会不断地把新材料注入你的文章中,作文就不再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不注重积累,随学随弃,就只能做个‘贫穷的富翁’,守着丰富的宝藏,最终却衣衫褴褛,面容枯槁,极度贫困,在作文上和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我注意到,学生们听得很专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