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青少年性教育,避免步入“早恋”的误区

作者:桂阳二中 吴清武  时间:2005/11/19 13:15:2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73
  
  
  性教育是关于人的性心理和性潜力开发的教育,它不仅仅向受教育者传授性的生理知识,而且要灌输适合于中国社会文化的性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法律规范。性教育还包括各种良好的卫生习惯和保健方法教育。“早恋”即过早的恋爱,是一种失控的行为。中学生的早恋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青少年成长变化中的个体,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性意识的发展,性生理的逐渐成熟,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但由于他们认识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当前性教育严重滞后的情况下,青少年性心理发育很不成熟。社会正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各种思想观念交织在一起,社会文化中黄毒泛滥,严重地影响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以往的教育中,性教育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中学生从正规途径获得性知识相对较少,所以引发了许多中学生的性好奇心,神秘感,肓目早恋和过早性行为。学生恋爱带有很大的模仿,相互间影响较大,他们对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及爱所包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缺乏真正的了解。很多学生谈恋爱并非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恋爱”,多是出于好奇。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孤独,那些自认为在谈恋爱的学生,其实更多是一种兄妹式的感情。他们对爱情的理解很肤浅。椐有关部门调查,中国青少年目前性成熟年龄比20世纪80年代提前了4~5岁,早恋、婚前性行为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一个名为“青春健康”的项目在全国大城市中学生调查显示,当前有28.8%的中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可以态度。其中有5.9%学生甚至认为,一见钟情就可以发生性行为。其中对2186名中学生所做调查能正确回答“怀孕”的男生只有34.18%,女生更少,为27.93%。如果对策不力,治理不当,就不能遏止继续蔓延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
  在我国,一方面由于封建意识的影响,往往把性科学误认为是腐朽的意识形态,一提性就讳莫如深。使青春期的孩子在性生理、心理等方面很困惑,教育者、家长不能真诚地给他们正确答案,遮遮掩掩敷衍了事,就越发激起中学生通过其它途径寻找答案的好奇心。引发出一些中学生早恋。性教育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性道德,在性教育的内容上,通过介绍性器官的解剖生理结构与功能,以及有关生理变化和身体发育卫生常识使他们对自己的生理现象有一定准备,不至于产生顾虑,陷入迷惑,对异性的好奇、神秘,从而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在性心理方面通过学习适当的性别角色,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异性交往的礼节,态度和观念,让其明白性既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性不是为一时之乐,而是为永久幸福,因此必须遵循青春期性教育的基本原则,防止早恋的发生,及时解决已经出现的早恋问题。
  中学生受性萌动的刺激,外受社会风尚的影响,喜欢交友,重视友谊,男女同学喜欢在一起踏青、划船、过生日、度假,渴望交上知心朋友,可以互相倾吐内心的烦恼,取得真诚的理解,寻找心灵的慰藉,共同探讨人生的奥秘,切磋学习中的疑难。男女同学之间的这种正常交往是一种纯洁的友谊,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年轻人心理的稳定和人格的完善有着一种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这种可贵的友谊应该小心爱护--大力倡导。如果一看到男女同学单独呆在一起,或接触频繁一些,就往谈情说爱“方面联想,只能激起中学生极大的反感。
  中学生一旦堕入情网,往往难以克制情感的冲动,一旦彼此表达了爱慕之情,便立即亲密地交往起来,常因恋爱占去了不少学习时间,分散了精力,而严重影响学习和进步。他们中的大多数对集体活动开始冷淡,对集体产生了离心力,和同学关系渐渐疏远。加上舆论的压力和家长、老师的反对,往往使早恋者有一种负疚感,思想上背上包袱,矛盾重重,忧心忡忡。这种情况给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心理上的障碍。
  中学生的早恋往往是情感强烈,认识模糊。相爱的原因往往极其简单,没有牢固的思想基础,比如有的是对异性的好奇心、神秘感的驱使;有的以貌取人,为对方的外表风度所吸引;有的是羡慕对方的知识才能;有的是由于偶然的巧遇对对方产生好感等等。他们没有认识到思想感情的一致是真正爱情的基础,观念、信念、情操是否一致是决定爱情能否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中学生思想未定型,他们不可能对这些复杂的因素有科学、深刻的思考,也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和对方在这些方面是否真正一致。中学生的早恋好比驶入大海的没有罗盘、没有舵的航路,随时隐伏着触礁沉没的危险。所以,中学生的早恋,不仅成功率极低,而且意志薄弱者还可能铸成贻害终身的罪错。
  中学时代是打基础时期,将来从事何种事业还没有定向,对每个中学生来说,今后的生活道路还很长,各人将来将从事什么职业,在什么地方工作,都是难以预测的,一个较成熟的青年,总是先考虑立业,后考虑成家。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的变迁,各人的思想感情将不断发生变化。中学时代的山盟海誓往往经不起现实生活的严峻考验,中学时代的早恋十有八九不能结出爱情的甜果,而只能酿成生活的苦酒。
  对早恋的学生绝对不能加以歧视,要理解尊重他们的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赢得他们的信任,以关怀爱护的态度亲近他们帮助他们。没有这种“爱”作为纽带,师生之间的心灵就无法沟通,本已闭得紧紧的学生心扉将封锁得更加严密。有的老师视学生早恋为“大逆不道”,一旦发现哪个学生有早恋行为就采取“紧急措施”。如公开点名或虽不点名指暗示批评,勤令检查扣压信件,限期断交等等,甚至动辄斥之为“作风不正派”、“思想品质不好”或用讥讽挖苦的的语言当众羞辱学生,或向家长告状,借家长之手严加管教。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办法,极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正陷入早恋迷途的学生感到压抑苦闷,可能促使个别认识模糊、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为“私奔”而出走,为“殉情”而轻生,更多的学生则出于逆反心理,越是反对,态度越坚决,越是禁止,谈得越热火。
  中学生的身心发育差异很大,又都处于性的敏感期,因此,对早恋者的教育不宜在班级集中公开进行。公开批评教育会伤害早恋学生的自尊心,给他们造成思想上的压力,使他们产生对班集体的离心力,在班集体中的孤独,冷漠的感受会间接地强化他们的性欲冲动。另外,公开的批评教育也会使其他学生出于好奇心理而妄加猜测或议论纷纷,这就会成为产生早恋行为的诱因之一。有的学生原先只有那么一点儿“意思”。经过同学们的纷纷议论,可能“弄假成真”地认真谈起来。
  老师在发现学生有早恋迹象,或经过认真观察确认学生是在早恋时,一般不要急于处理,而先要冷静地进行一番分析,根据该生的性格特点,考虑教育帮助的方案,避开众人,个别施教,尊重学生的隐私,严格保守秘密。可以个别谈心,也可以在符合学生本人意愿的前提下通过日记、书信等说“悄悄话”。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是必要的,目的在于说服家长教育孩子时不斥责,不辱骂,使家长和孩子之间尽可能相融,信任谅解,和学校取得密切的配合。要晓之以情,动这以理,巧妙达到教育 目的。
  老师对早恋学生不能粗暴干涉,强行拆散,也不能居高临下,严词训斥,应成为学生生活道路的引路人,以平等的态度,以朋友和“参谋”的身份,晓以利害,喻以事理,帮助他们处理好关系他们终身幸福的问题。由于中学生自我克制能力较差,老师、家长的说服教育要因人制宜,循环渐进,当学生心悦诚服的前提下,帮助学生订出自我约束的守则,并督促他们自觉地履行守则。
  在当今形势下,加强青少性教育刻不容缓,作为教育者的家长和老师既不要谈性色变,也不要谈恋色变,要敢于正视现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对策,因人而异,因事物论,大力倡导男女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建立纯洁的友谊,细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切实避免学生步入“早恋的误区,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材”。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宁福春 于09-18 17:01发表评论: 第1楼
  • 我也是16了,我望我望我们要好好认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