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复习:了解变化,突出重点,抓出实效

作者:祁东二中 刘沐  时间:2005/11/26 23:25:5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69
  语文复习备考要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得当,才能见到实效。 
  去年湖南高考语文试卷的结构,有较大的调整。全卷22道题,比前一年减少四道。第Ⅰ卷为14道题,共42分。第Ⅱ卷从12道减少为8道。共108分。这中间,把现代文阅读中的选择题,仿写、压缩、扩写、变换句式等内容暂时搁置,而把文学评论放了进来,这种变化,展现了高考着重于能力的考查的意向。 
  试卷变化的方向是,要求考生动笔来写评论,这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要求考生写一篇小议论文。试题的每处改动都反映出高考改革的思想,与改革的整体思路是一致的,即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 
  从2005年的湖南高考语文试题看,难度系数为0.62,比2004年略低。预测2006年的难度有可能稍微提高。 
  针对以上变化,我认为,要妥善应对2006年高考,就要做到三个夯实、三个加强、一个突破。 
  三个夯实 
  1.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一大题的6道题,是考题中的常客,学生经过长期演练,轻车熟路;但是学生在这六道题上的失分也惊人,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加强识记,反复练习,帮助学生形成解题语感。同时采用查漏补缺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准确率,力求不丢分或少丢分。 
  2.夯实文言文阅读。第Ⅰ卷的文言文5道客观题,多年一贯制,固然存在着一成不变、机械呆板的毛病,但由于湖南高考语文试卷在第二卷上作了一些调整,估计这一块暂时还会保持稳定。这就为复习应考提供了便利,可以继承多年来的应考经验和答题技巧,保证拿高分。 
  3.夯实现代文阅读。科学文章的阅读,主要在于考查考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新知识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及成果,是人们在学习深入到一定阶段时必须要接触到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测验是为了检验人的学习的潜在能力。这一块的题目,答案来自文章之中,运用的是逻辑思维,学生对题型较为适应。虽然从2001年起,测试材料由科技文延及社科文,但题型、思维规律及解题技巧仍然没有新招。所以,备考中要继续夯实,保证这一块能拿满分。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还有一部分内容是文学作品,以主观性测试为主。对于这一块,要训练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去分析鉴赏,抓住题目本身的诸多暗示去揣摩,化繁为简,明确题旨,筛选信息,准确表达。 
  三个加强 
  1.加强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突击训练。2005年考默写的方式与往年没有太大的区别,但2006年的高考,会不会在这个方面出新花样呢?如果要出的话,我想会给出标题或开头一句,要求考生默写一段或全篇内容,而不是几年前的默写“名言名句”,要求写出提示句的上句或下句。因此,将课文要求背诵的内容和课外最常见的名篇名句集中起来,强化识记,并设计可能出现的几种题型突击训练,是必要的。 
  2.加强文言句子的直译训练。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重点词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时,才酌情用意译作辅助手段。主观题型的翻译是学生的弱项,要训练学生通读全句,标注要点;联系全文,准确理解;逐词对译,调整语序的技能和习惯。 
  3.加强古代诗歌鉴赏和对文学作品写简评的主观题型训练。复习“诗歌鉴赏”,要求对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对课文中学过的典故能了解并作分析。诗歌鉴赏的命题可能就某一方面提问,也可能是综合的,还可能与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今年第一次用主观表达题考查诗歌鉴赏,要安排专题训练,掌握要领。练习写简评,则要求老师多注重训练,多落实,督促学生动手。 
  一个突破 
  近年来出现了高考话题作文题型,并设立了评分“基础等级”、“发展等级”。其目的是减少约束,鼓励创新。我们要狠抓基础,形成学生独特个性;鼓励求异思维,激赏创新作文。在目前如此之短的时间内要想有所突破,宜从构思入手,根据学生不同的特长特性,设计几种构思套路,练熟备用。如“画龙点睛”法(篇末点出所叙人或事的意义,或其中蕴含的哲理。点睛之笔不在多而在乎精。“龙”要画活,“睛”要点准)、双线组合法(两条线索各有自己的流向,关键是选好汇合点,使之成为有机的统一体),以退为进法(先反向蓄势,把感情或情节或气势推向高潮,再逆向回跌,使文章跌宕起伏。关键是转换处要恰当,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要在高潮处逆转)、误会巧合法(通过事件的巧合造成一种喜剧效果,或利用误解和错觉,造成波澜)、列举点击法(这种写法,以材料充实见长。首先要选材典型,其次叙述精炼,三要恰当点评,提示材料的意义,表达主旨)、单刀直入法、以小见大法、以虚写实法、由果溯因法、对比反衬法、反思析理法、蒙太奇组接法、一字立骨法、正题反做法、超现实对话法、调侃幽默法、层层设疑法,等等。利用这些构思技法,求得作文的创新和突破,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辅之以一个好标题、一个好开头、一个好结尾、一个好卷面的要求及训练,把作文这“半壁江山”牢牢掌握在手中,不愁高考不会取得好成绩。当然,我们不能忽视文体训练,切不可偏重在某一文体上。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