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标志巧句读
作者:河北省承德县六沟镇中学 尹素侠 时间:2005/11/27 21:28:3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302
一、借助名词断句。
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要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什么人,为什么,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效果。以此为突破口,断句就比较容易了。如: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句中共有三个名词:湖阳公主,帝,朝臣。意思是湖阳公主刚死了丈夫,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想要了解她本人的意思。由此可断为: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二、借助动词断句。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句读。如:
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从文意上看,这段文字是两个人的对话,“或”有两问:“郊岛谁贫”和“何以知之”。“答者”有两答:“岛为甚也”和“以其诗知之------以是知之耳”。由此可知,“郊曰”“岛曰”是“答者”所引用的内容,应为单引号。那么这个句子就可断为:
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三、借助虚词断句。
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较多。如“盖”“夫”“其”等发语词常放在句首,“耳”“乎”“哉”“焉”“也”“耶”等语气词常放在句尾,“之”“以”“则”“而”等助词、连词、介词常放在句子中,掌握了这些词的用法,会更好地帮助我们断句。如: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从句意看,这段文字是使者与赵威后的对话。威后的对话中有三个相同的结构,都是“耶”字煞尾,它是表疑问的,故应用问号。在第二个“曰”字后的引文中,“岂”是表反问的副词,应放在句首,和后边的“乎”照应,构成“岂------乎”句式,“岂”前应断开。因此,全句可断为: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四、借助成份断句。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如: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句中动词有“次、震动、惧、战、遣、为”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句子结构,“次”的主语是“诸葛亮”,补语是“渭滨”;“震动”的主语是“关中”;“惧”的主语是“魏明帝”,宾语是“晋宣王战”;“遣”的主语也是“魏明帝”,宾语是“辛毗”,而“辛毗”又是“为军师”的主语。根据结构可断为: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五、借助固定结构断句
文言中有一些特殊的固定结构,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这些句式可以作为我们断句的切入点。如: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食帛
开头“者------也------”是一个判断句,“事齐灵公------”承前省略了主语“晏平仲婴”,“以------重于齐”是一个用“于”引进主动者的被动句,“既相齐”的“相”是动词,意为“辅佐”,“食不重肉,妾不食帛”就很容易理解了,故应断为: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食帛。
六、借助对称性断句
古人写文章非常注重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用字数相同的结构。如: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开头“夫”字是发语词,后面24个字是结构相同的对称句,构成排比,所以它们之间应用分号隔开,应断为;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七、借助修辞手法断句。
文言文中经常运用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掌握这一特点,对句读也有帮助。如:
1、 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2、 光召尚书玺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
例1中“臣闻”后边是一组完整的对偶句,应断为:
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例2中的“郎”和“光”构成两组顶真句,应断为:
光召尚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