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愚”字了得——《愚溪诗序》品读
作者:河北省承德县六沟高中 刘新明 时间:2005/11/27 21:37:5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30
一、以“愚”布局,一字立骨
《愚溪诗序》在结构的布局上,是典型的一字立骨结构。全文共出现27次“愚”,“愚”字贯穿全文,把文章安排的井然有序,一气呵成,但绝不呆板凝滞,一步一重天,写得轻盈机巧。如在地名和诗名中个个有“愚”字,接着说明使地名蒙辱实则因自己之“愚”,然而自己的遭遇却又实实在在不是因为“愚”,“愚”只是他自作解嘲的托辞罢了。这一个个“愚”字,逐层深入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抒发了一个遭受种种打击的正直士大夫屈辱遭冷落的郁闷和愤世嫉俗之情。
一个“愚”字立定了格局,限定了范围,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揭示出题旨,在一目了然之中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二、以“愚”对比,苦中有乐
《愚溪诗序》侧重于抒情,在抒情中作者紧紧抓住“愚”字,运用对比手法,细致真切地论述了谓“真愚”和“假愚”。“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这里将宁武子、颜子之愚与我之愚进行对比,指出自己绝不学他们那种愚,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颜子的“终日不违如愚”是对他人的盲目认同,作者说“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表面上是自省之词,意谓自己不识大体,乃是真愚,实际上是愤激之词也,有一种为国而遭贬的悲凉。一正一反,真情毕现。然此语皆不足奇,下语一出才妙绝:“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柳宗元虽然被这突如来的贬谪所打击,但并没有被击倒。他对生活不是全无愤慨,但也不是沉沦自残,而是“ 苦中求乐,自得其乐”,找到了一种“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开阔胸襟,从而就站到了比一般的受挫者更高的生活境界!在这一波三折之中,我们完全可以触摸到作者内心涌动的热潮和沸腾的呐喊。
三、 以“愚”立意,哲理深远
愚溪“善鉴万类”,是一面镜子;“清莹秀澈”是一幅美丽的图画;“锵鸣金石”是一首优美的乐曲。如此美溪,何“愚”之有?但细细品味,正是作者心怀被压抑的悲愤和不平,清纯秀美而地处偏僻无人赏识的愚溪,才唤起了极大的怜惜和同情;也因为发觉自己与愚溪有如许相通之处,他才更深切地感到,能够赏识这寂寞流淌在荒山野岭中溪水之美的人,大概只有自己;而能够安抚被贬荒远孤独失意的自己的,恐怕也只有眼前的溪水了,觉得溪与己已同归化境。然而我们从他那看似得意的笔调中,不难体味出浓重的悲凉与苦涩:“愚”的所有权已不属于愚溪、柳宗元了,“愚”的真正归属应该在于这个贤愚不分的社会了。愚溪愈“愚”,作者愈“愚”,社会的“愚”也就不可救药了。可见,“愚”字就是作者借正话反说的手法向龌龊政治投掷的一把反抗利剑。作者托物自况,以一个个“愚”字曲折地渲泄了内心的压抑和悲愤之情,愚景、愚已实则愚人,愚社会,细细读来,意味深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