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之我见

作者: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方佳兰  时间:2005/11/27 23:00:0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56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课题。语文是研究性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开展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尚待开发的新领域。近年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通过专职教师、划一的教材、固定的课堂传授知识,学生始终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还停留在“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的教与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接受”这一模式内,致使语文教学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索等活动。
  研究性阅读的最大特点就是“自主的阅读、获取和运用”,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研读的自主性,还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有想学习的可能性,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学习和发展的权利。当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时,学生活动愈是自主,那么研读过程就愈是反映学生的个性,就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我们教师就必须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
  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否有效果,就是看学生是否能自主地开展学习。在此,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1.从语言入手,培养学生研读的好奇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好奇性”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而在语文学习中,问题无所不在。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正是说明了语文研究性学习前途无限。如冰心的《小桔灯》结尾的第三段有这么一段叙述:“去年山下的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作共产党抓住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按常规,教师简单说明一下原因就可以了,但如果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诱发学生好奇心,启发、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方面的书籍,如小说《红岩》以及一些在敌区从事地下斗争回忆性文章,那么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不那么简单、孤立和肤浅的了。让叙述在研读中,进一步了解这个年代社会的黑暗,革命斗争的艰辛和残酷,主动地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英雄注意的教育,而且也让学生主动地进行了语文的训练。
  2.充分强调研读的独立性,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不刻地表现自己,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语文课是学生个性自由驰骋的天地,语文研究性阅读正是培养学生独立个性的有效途径。
  在传统教学中对学习的态度的培养,往往采用教师和家长督促、检查等方法,使学生感到外力胁迫而产生勉强学习的态度,从而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教学手段的一种缺憾。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都要比单纯知识大得多。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会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研究性阅读中,自我表现、自我发挥、研读后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等等都能充分体现出研读的独立性,从中也自然地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
  3.创设情境,努力展现交流的真实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处理的能力。语文研究性阅读,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了思考力和创造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地创造。”在初中语文中有矛盾的《白杨礼赞》一文,曾有人提出由于地狱差异和社会的变迁,现代中学生对文中流露的情感难以真实的体验,甚至提出应删除这篇文章。在此姑且不论此文是否该删除,这里想指出的是,既然学生没有真实的体验,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新体验呢?教师完全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课题让学生去研究,去研究一下那一段历史,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现状。
  语文研究性学习关心的应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语文研究性学习也讲究方法,但它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是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创设情境应该是重点思考的一个内容。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