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00字)
农村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四法
广西明江教科所:林景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个封闭圈,它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追求现成的、确定的知识,以终极的意义解读为目标,从阅读教学的内容、方法到评价,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体系。在教学中盛行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课文,从积累语文知识的角度入手,推敲课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不少教师视《教学参考书》为宝典,照搬照抄,不越雷池一步,结果课堂万马齐喑,死水一潭。新颁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课的“阶段目标”中规定:要求学生“在阅读和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评价”,“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同时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这些,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又有多少教师落实呢!作为农村高中,由于诸多原因,如何行之有效开展研究性阅读教学,以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毕竟农村中学是一个既需要大力支持和指导,又是一个容易被遗忘的角落。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本人从下面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方法一:确立阅读目标
从写作目的上说,作者是要把人生经验通过自己的文章传达给读者,而读者则要准确具体把握作者传递的信息。阅读,不是要去专业化解剖文章结构,以及分析其中包涵有哪些语文知识点,而要根据阅读目的有效地理解作者表达在文章中的内容。以往的非研究性阅读教学注重识记和对语段的标准理解。而研究性阅读注重培养学生探求正确结论,准确获取文章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研究性阅读是以准确、具体获取文章有用信息为目的的思维活动,教会学生如何确定阅读目的(提出问题),并据此准确筛选文章的相关信息(有用信息)。以《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为例,按常规教学一般为介绍写作背景——解题(理解“为了忘却”)——分析各部分(包括重点语句、语段)——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但在研究性阅读中,我们确定课文的阅读目的为:1:撰写《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五位青年作家烈士》专题报告,则要从课文收集五人的生平事迹、性格特点等材料。2:准备作《鲁迅与青年作家》讲演,则要从课文收集有关五位作家与鲁迅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