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如何飞上天——由《梦游天姥吟留别》品读“直寻”的表达效果
作者:四川中江 王洲海 时间:2005/12/21 18:49:5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279
李白生性自由,追求解放,在他的身上兼备了儒家的傲岸坚强、道者的避俗离浊、侠者的任性狷狂、禅者的玄思独绝。如此丰富的思想景观,并非流于表面,而是凝成了一种从心灵深处透出来的融合万物、顺应自然的人格美质。因此他的诗在感情的表达上也如滔滔逝水,不可阻抑,气象万千。为了充分表达炽烈丰富的情感内涵,他常用呼告、惊叹、感奋等手法和奔放豪爽、跳荡飞动的语言来完成感情的爆发。体现在山水诗的写作中,李白一般都不大注重对自然形貌的具体描绘,他只求把握整体的气势或氛围,凭倏来飙起的感兴泼墨写意,在情景间搭建“同构互感”的微妙链条。这正是钟嵘所谓的“直寻”的诗歌抒情性的发扬。《梦》诗也恰恰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这首诗有两个层次。诗的表层记叙了一个游天姥山的梦。天姥山,属道教第16福地,以天神叫“姆妈”知名。晋朝前人迹罕至,南朝谢灵运“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李白并没有到过天姥山,所有关于天姥山的描述都是一种虚拟和想象。而深层的结构则是隐喻了他42岁入朝为官的两年多生活的经历,是对 “愿为辅弼”的政治理想幻灭的一个概括。表层为虚,深层是实,在解读时宜将两个层次对应起来,以此把握诗人面对事物时,哪怕是虚拟的事物,流露在外或深藏其间的思想感情,这也是直寻的表达效果。
诗的起句情感苍茫,意境渺远,仙山之美却渺不可及,这正好对应了李白早年的政治理想。他尽力渲染天姥山的神秘,可望而不可及,暗示他在进入长安之前,对政治理想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当机会骤然降临,他胸中的情怀顿时激昂不可抑制,相继吟出的四个句子极力描摹天姥山之雄奇高伟。他的个性和生命力在这里彻底地张扬起来,几乎是无限地向外扩张到笔下的山水中。这就是李白的山水。景与情在诗中形成了互相呼应,融为一体。诗人的写景并非是对天姥山的逼真描绘,而是随兴所至,泼洒而出的是人格化和理想化的图景。
当诗人乘兴“因梦”而往,“一夜飞度镜湖月”,他清俊飘逸的风采突现目前,“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态尽显。从诗句的背后看对应的李白,恰如天宝元年秋的他,进入长安,跻身在最高统治集团,立侍于天子身边,心理亢奋不已,有“身登青云梯”的欣幸,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飘飘然了。然而,好景不长,李白很快便发现了自己在宫廷的地位,离“辅弼”君王,治理天下的目标相差太远了。 “千岩万转路不定”,身处朝廷,竟然也不知路在何方。怀抱满腔报国的热情,却很快就陷入了“迷花倚石忽己暝”的险恶处境。奸臣们有着“虎咆龙吟”的淫威,控制朝政,紊乱朝纲,淆乱国事,使山林颤慄,使峰峦惊骇。李白被这黑暗的现实给惊醒了,此时,声随情转,情随声出,四言句自笔端涌出,情景、节奏突然趋于紧张、急迫。而在展现洞天中的幻境时,不仅形象直接取材于《楚辞·九歌》,语言也一变而为以“兮”字为特征的骚体句法。“丘峦崩摧”、“列缺霹雳”,至此,他完全抛开了对朝廷的幻想。他的理想和追求发生了裂变。然而,诗人的思想境界在经历了对最高统治集团的病变透视之后,却骤然升华:“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在震耳欲聋的内宇宙的轰鸣中,人生的追求,真理的探索,打开了新的疆域——李白终于彻悟了!“日月照耀金银台”,正是李白大彻大悟之后的精神感受,是他对十多年来盲目的政治理想追求的彻底否定。追随诗人酣畅淋漓地融情于景的梦幻之旅,穿过惝恍杳冥、闪幻可骇的诗境,我们也跟着进出于李白式归趣难求、怅惘悲苦的心灵困境。
全诗基本上为两句配合,双句押韵,但结尾时却出现了“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样的三句全押、以单数配合的特殊情况。这种形式上的不平衡,正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情绪的激动不平。李白似乎把超脱飞升、与仙人为伍看成是最后的归宿了。但这显然不是诗人的本意,他还没有洒脱到这个地步,在后来写的《行路难》中我们又将看到他一如既往的悲愁。梦醒后的诗人无限寥落,感情本已沉至谷底,似乎再不能昂扬了,但经历了政治大失败的李白,对人生作了深刻的思考,他认识到在一个不正确的时代里,个人的理想是难以实现的,他所能够做到的最大的反抗便是蔑视权贵,鄙薄富贵。于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如奇峰突起,李白唱出了盛唐时代最响亮的反权贵的歌声。在直面现实、“直寻”真意的表达中,李白完成了他个人英雄主义的最辉煌的篇章。
李白无疑是中国古代继屈原之后最具有原创性的诗人,这种诗学上的原创性,也就是直寻的体现。这种直寻的表达,因为不加掩饰地直白心境,在以比、兴、赋为主流创作手法的中国古代诗歌史中并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这主要是与抑制人性的现实处境有关。但中国古代文人有着一种一脉相承的令人陶醉的人生方式:诗酒风流。韩愈称这种精神文化现象为“文字饮”。在狂放不羁的醉态中,直觉思维推动诗人吟唱出心底最真实的声音。要说诗酒傲王侯,只有在李白,才成了一种真实。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诗,甚至无须考虑他的写作背景,也无须去寻求什么诗与现实的对应。现实可以挫伤他,但是决不可能打败他,不能破坏他内心的完整。因为他的灵魂的坚强有力,直寻的表达效果在这首诗里体现得尤为充分。他就是在醉态中写诗,这诗便有了一种强烈的气势。这样一种醉态,让你也觉着陶醉,读着读着会飘起来,腾云驾雾的气势,把你托起来了。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太白梦游天姥吟、远离别等子美不能道”,表面看来,是两个人的诗美的取向不同,实际上是两个人气质上的差异导致了诗歌创作中的区别。李白重直寻,杜甫则重铺陈。
李白是否在遵循钟嵘的理论,现在看来已不重要,作为一个中国诗人,因为他的诗歌较多地采用直寻的表达方式,在与世界的对话中自然流露出自己的所思所感,与西方的诗歌传统最为接近,翻译后较少损伤原意,所以能在世界各国得以流传,歌德曾翻译并极力赞赏李白的诗歌,马勒根据李白的诗创作了交响曲《大地》,艾略特评价庞德正是从翻译李白等中国古诗人的作品中找到了新的灵感,创造了在西方诗坛上独特的风格。这种因直寻创造的效果,恐怕连李白本人都始料未及吧。
面对人生的虚无与痛苦,海德格尔向诗人追问,“一个必死的人何以唱歌?”我们从《梦》诗中似乎可以看到李白给出的答案,他以诗酒风流的旷世才华,超越了市井与朝廷、布衣与天子社会等级台阶,同时也超越了真实与梦幻的界限,在颓败的现实城堡上为我们创造了一种精神生活的奇迹。如今,有一颗以李白命名的星星在我们上空运行,与日月同辉,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遴选出的曾经影响过全人类的文化名人之一,李白的歌声随时随地都在引领我们超越,飞向遥远的星空。
在跟着飞升的巨大的人群中,一个名叫贺知章的唐朝诗人代表所有的聆听者高声赞叹:“真谪仙人也。”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