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吧,想说恨你不容易——青少年沉迷网吧的现象分析

作者: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 肖红辉  时间:2006/1/5 21:38:3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857
      你是疯儿我是傻——频发案例触目惊心
  例一,陈刚:男,高三学生,网络游戏高手。一个月前曾就读某校高三某实验班,现已到成都某建筑工地打工。这位同学三年前初中毕业时,曾以557分(满分为600分)的中考成绩雄居雁江区某片区第一名,且物理学科成绩得了满分一百分。该生被录取为四川省某示范高中实验班学生,因其成绩优异,获得该示范高中“四免”奖励(第一学年免学费,免书本费,免微机费,免住宿费)。高一时,陈刚结交了一位绰号叫小辉的无业人员。小辉的舅舅是街上某网吧老板,小辉以“办招待”的名誉,两次邀请陈刚到其舅舅网吧玩。这一玩就玩了一个通宵,这一玩就一发不可收拾,这一玩就玩掉了陈刚一生的追求。也就是从这一天起,陈刚成了网吧的常客。陈刚以其过人的智慧,“不负众望”,在其它的很多诸如等等之类的游戏上很有“建树”,并很快成长为为游戏行家称道的“传奇高手”(“传奇”是时下流行的一种网络游戏)。陈刚的学业成了副业,游戏成了主业。学业荒废了,游戏成了他日夜研究的对象。陈刚的学习成绩便是江河日下,常常是科科不及格,到高三第五学期期末考试,陈刚的数学成绩得了个有史以来的最高分——5分(满分为150分),陈刚的家长是“恨铁不成钢”,无奈之下,只好让他外出打工体验生活去了。
  例二,曹心怡:女,高三学生,成绩一般,聊天室的常客,斗地主的高手。心怡现实中的朋友不多,可以说没有知心朋友,但他的网友却很多,可谓是多如牛毛。据她说,因网友太多,每次上网,她都得“隐身登录”(一种上网聊天的方式——网友见不到她,也不知她是否已上网);她约见过的网友也很多,多得连她自己也记不清楚了,按她的话,至少有三桌人吧。上网时,她一般都是一边斗地主,一边聊天的。由于有众多网友的通力合作,心怡已从“包身工”很快地成长为“大地主”(包身工和大地主都是斗地主游戏的玩家级别名称)。
  心怡又是怎么样迷上网吧的呢?话还得从头说起。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统考结束学生放假,该生因回家转车时没有赶上最后一班车,兜里又没有多少“子弹”了,加上个人住旅店又有些害怕。于是在一位朋友的“开导”下,心怡走进了一家生意特别火爆的网吧,一直玩到第二天下午才与网吧依依惜别,赶晚班车回家去。从此,心怡迷上了网吧,尤其是喜欢在网上聊天。
  因其经常旷课去与网友约会,长期夜不归宿,学校不得不给予心怡“勒令改变学习环境”的处分决定。
  例三,任琼:女,高三学生,父亲是一位大包工头,家境极优。酷爱网络游戏,小学时就成了网虫。因小任从小时起,父母就远在广洲工作,极少回家,长期生活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中。表现差,学习成绩差,是典型的双差生,厌学厌世,无视法纪,先后被好几所学校开除出校。在我校就读时也多次被处分。因不满学校的全封闭式的教育管理制度(无法出校去上网),于高考前三个月永远地离开了学校。
  例四,曾优:男,我区一普通高中重点班学生,成绩一般,为人耿直,朋友甚多,人称“阿优”。因迷恋网络游戏,尤其是带色情、暴力的网络游戏,阿优更是一天不打就浑身不自在,难以自拔。后来不得不由家长来校陪读。但阿优网瘾太大,家长陪读无济于事。阿优常,借买油买盐等上先街的机会遛进网吧,或从所租房屋的后阳台偷偷翻出去打游戏,且常常,通宵达旦,夜不归宿。并经常在上课时找借口出校或翻越围墙外出,到附近网吧打网络游戏。一次翻越围墙时,阿优不慎将手臂摔坏,花了不少的钱;加上有一次外出上网时被几个大个子敲诈。曾优从此心理失去了平衡。极度的玩世不恭,性格孤癖,性情暴燥,好争强夺胜,常因一点小事与同学大打出手。后来,事情发展到更为严重的地步,阿优在署假中,伙同他人,多次抢劫手机、摩托车等贵重财物。新学期开学第一周,阿优在教室里被公安机关抓捕归案。
  眼下,网络游戏的画面越来越逼真,拼杀越来越“刺激”,音效越来越“震撼”。而另一方面,青少年暴力犯罪事件频频发生。
  例五,合肥市一个年仅13岁的初中学生因沉迷游戏机,整整8天8夜泡在游戏机房里.
  例六,武汉汉阳有5名青少年为搞钱玩游戏,持刀伤害抢劫,造成一个学生重伤住院.
  例七,吉林延吉市一个中学生崔某在家偷拿了57元钱玩游戏,怕回家被父亲发现而挨揍,为了拿回钱,就把游戏店老板砸死……
  这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案例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入思考。
  如醉如痴为哪般——寻根究底说网瘾
  网吧,,高科技的产物,新时代的宠儿,人类现代文明的一大标志。如今网吧的发展如火如荼。,网吧已成了不少中小学生的发泄室、狂欢园,“一天不去就难过得很。”网迷们成天泡吧、谈网,津津乐道,乐不思蜀,情有独钟,醉死梦生;有的甚至连续数天,玩乐在网吧,吃喝在网吧 ,睡觉在网吧,个别的猝死在网吧。
  据信息产业部发布的消息,目前我国上网人数已经超过一亿人,其中青少年所占比例非常高,25岁以下的网民已经超过了一半。华中师范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一直从事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研究的陶宏开教授介绍,目前这些青少年中已经有10%左右网络成瘾。
  什么原因使我们的中学生对网络游戏如醉如痴呢?
  1、年龄因素。
  在游戏中,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主体,并可以随时选择变换角色,每一个孩子都可以随心所欲,“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鲁迅《阿Q正传》),游戏中孩子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甚至想干掉谁就干掉谁,在游戏中,游戏者可以轻易结束另一个“人”的生命。
  “说点粗野的” 、“来点刺激性的”、 “聊点新鲜的”、“看点带颜色的”、“玩点没玩过的”,这些话在网吧里随时都能听到。
  参与游戏的主体性和极大的自由性适应了中小学生的活泼、生动、易接受新事物的年龄特征。
  2.心理因素
  上网成瘾者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寻找成功感、成就感。几乎所有的网络游戏都有一具从低到高的玩家身份认定,从普通玩家到高级别玩家,对游戏者而言,无疑是的奖励,游戏玩家达到一定的级别,更是一种荣耀。考场失意者,升学无望者,还有那些经常受家长和老师斥责、批评的学生,他们验到成功所带来的愉悦心情,而在游戏中那种单枪匹马、过关斩将的感受使他体验到“人生的价值”,所以“我心甘情愿为你痴、为你累”。总之,游戏中的这种感觉,在课堂上,在学校里,在现实中都是很难找到的。
  (2)寻找精神慰藉。网上有鲜花,有掌声,有亲吻,有笑语,这一点,常常常是女网虫迷恋上网尤其是迷恋网上聊天的主要原因。网上有很多的追美者 ,一声又一声的极尽夸张之能的“美女” 、“漂亮mm”(聊天术语,妹妹的意思)、一声又一声的不负责的“I love you”,让一些渴望艳羡、爱慕虚荣的中学生,尤其是女同学迷失了自我;一大把一大把的鲜花,一幅比一幅更火辣的图片,常常让涉世未深中小学生迷失了方向。例二即属此类。
  (3)怕丢面子,追求所谓的“时尚”。怕同学说自己是被时代淘汰了的人,“你怎么连QQ号码都没有一个”、“你是原始社会的人”。有位姓张的同学在和我谈到她为什么要去上网并一发而不可收的时候说,她就是一次和老同学见面时,老同学问她的QQ号是多少,她不知所云,有几个同学嘲笑她一点都跟不上形势了。于是乎,她就请同班的一位网虫帮忙申请了一个QQ号码。有了QQ号码,怎么用呢?于是乎她又急着进网吧“学习进修”,并很快地跟上了“形势”, 不仅学会了上网学会了聊天,而且学会了玩好几种游戏。
  (4)不求进取,无可事事。有的同学不能或是不愿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整天太闲太无聊,常借打网络游戏来打发无聊的时光。“今天没事,上网去”。成绩一般,没有什么追求,整天无可事事,或生活事业上不求进取者易上网成瘾,上述例二、三、四属此类。
  3.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端是另一个因素。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课外文体活动显得单调、枯燥,或者没有了第二课堂。学生在课外没有什么可做,而他们又正处于精力旺盛、喜欢玩的时期,有如此好玩的游戏可玩,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4.家庭教育因素。有的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给子女的压岁钱、零用钱太多,使孩子有了经常去网吧玩游戏的经济基础;有的家长为了帮助孩子学习,专为孩子买了电脑,但对孩子平时在用电脑在玩游戏是一无所知;有的家长对孩子关心极不够,长期让孩子处于无人管教的“真空”状态,给了孩子上网玩游戏的机会;还有的家长以为孩子进网吧是在学现代技术,非但不制止,反而还积极支持;有的家长发现孩子上网成瘾后,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让孩子产生了极强的逆反心理,结果是适得其反,越戒瘾越大。
  5、游戏本身的因素。
  网络游戏特有的魅力,也是中小学生迷恋网络游戏的重要因素之一。
  武汉的精神卫生专家研究分析接触到的病例后认为,青少年一旦沉迷于游戏,即会产生愈来愈强烈的心理依赖和反复操作的渴望,不能操作时便出现情绪烦躁、抑郁等戒断症状。游戏的丰富内容、惊险刺激及游戏所带来的成功体验使青少年很容易上瘾,一旦停止活动,则很难再从事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学习工作,平时会感到精神不振,只有重新玩网络游戏机,精神状态才会恢复。即玩网络游戏机的这种条件反射行为会不断地得到强化。
  6.社会因素
  网吧老板法制观淡薄和政府行政部门的管理不力。一些网吧老板直言不讳,“我挣的就是学生的钱!”游戏室的最大顾客群是学生,“财迷心窍”的网吧老板视法律法规于不顾,开设“安全通道”,一次又一次地逃过政府有关部门的清理;在市场经济中开展各种“促销活动”,如“赊账”、“打折”、“发卡”、“开展包月制”等;有的还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如提供玩、吃、住的“一条龙”服务、代打病假条等。如此“殷情”的对待“上帝”,我们的青少年还能拒绝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