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吧,想说恨你不容易——青少年沉迷网吧的现象分析
作者: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 肖红辉 时间:2006/1/5 21:38:3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868
救救孩子——心病还要心药医
我以为,“心病还要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救”孩子,要让学生走出网吧,必要的制度、纪律、措施诚然很重要,但思想教育工作永远是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的“法宝”,在这个问题上,我想,也不该例外吧。
如何让学生自己从网上“走”下来,“心甘情愿”地走出网吧,回到教室;走出网络,回到现实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班主任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些做法和想法,从教师、家长、学生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理解。
(一)教师方面
1.理直气壮地教育学生“爱自己”、“对自己负责”,并热情认真地引导学生学会“怎样爱自己”、“怎样对自己负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将自己创办的学校的校训确定为“请爱你的妈妈”。这位伟大的教育家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应从教育学生爱自己的母亲开始,如果一个人连生生母亲都不爱,那么这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地爱他人的,更不可能真正地爱国家的。在这里,我要说:人,应该先爱自己,对自己负责。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爱的话,那他就不可能真正地爱母亲,爱国家;一个人如果对自己都不负责,又怎能指他对父母负责、对国家负责呢?
因此,教育学生爱自己,对自己负责,是无可厚非的!也应是理直气壮的!
问题是,怎样才算是真正地爱自己、怎样才能说得上是真正地对自己负责呢?
这就需要我们热情认真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学会“怎样真正地爱自己”、学会“怎样对自己负责”。如果成天泡在空气很不新鲜的网吧,熬长夜,吃泡面,视健康为儿戏,“拿青春赌明天”,这不是真正的爱自己,这是在拿生命开玩笑!
怎样才是真正地爱自己呢?
爱自己,就要用对、用好这如金子一般的美好时光,给自己积累三种财富: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渊博的学识,而整天沉迷于虚拟的网络游戏,不仅无益于这三者,还易让身心受损、荒废学业、诱发网络心理问题等。再说,目前的中高考都没有“电脑”这个科目,中小学生电脑游戏打得再好,恐怕也比不上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同学那样“在行”,因为大学生是“真懂”,中小学生是“假玩”。
2.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电脑,正视网络的作用。
电脑作为一种高科技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研制电脑的目的,绝对不是拿来玩,而是拿来用的,拿来帮助人们更快、更好地工作的。所以,有人说:聪明的人用电脑,愚蠢的人才玩电脑;把电脑当工具的人会成功,把电脑当玩具的人必定会失败。
本来,上网玩游戏不能说都是坏事,可是,如果为了玩游戏,而毁了身体,荒了学业,误了前程,那可就会成为坏事了,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世上的事分三种:该做的,不该做的,可做可不做的。比如上网玩游戏,就属于可做可不做的事儿;可做可不做的事做得越少,成功的机率就越高,反之则反。
中小学生玩电脑,一般开始在一个“玩”字上,最终也还是停留在一个“玩”字上。要想弄出如硬件制造、软件开发、系统维护、电脑维修什么的,还得上大学,还得接受专业知识培训。在和学生谈心的时候,我曾给学生说:老师我也很喜欢电脑,也懂得电脑的一些软硬件知识,但我却不沉迷电脑,一个人“要提得起,还要放得下”!要“进得去,还要出得来”嘛!
3.鼓励学生找回自己,重树学生自信心。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很多沉迷网吧的孩子都丧失了信心,心灵都很空虚,谈不上有进取之心,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因此,鼓励学生找回自己,重树学生自信心,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所以,我常对这类学生说:“一切都还来得及!”、“你是最棒的!”、“你会比任何人进步更快!”。
我们要充分发掘、利用学生的优点(哪怕是一点点),让上网成瘾的学生在现实中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找回成功的感觉,如:曾经有过的辉煌、特别有爱心、组织能力较强、记忆力出众等等,甚至人长得帅、当过学生干部等,都是学生的闪光点,都可用来重树学生的自信心。
对待上网成瘾的学生,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一定要慎重,一定要耐心,一定不要“贴标签”,既不能怨恨、纵容,更不能鄙视、放弃。如果简单粗暴,或说话不慎,将招来学生的反感,导致无法沟通师生感情,前功尽弃。
发现孩子上网成瘾,一般来说,老师、家长都很激动,此时,教育者首先应调整好心态,保持爱心,多一份理智,多一些忍耐。教师尽快地做好准备,找一个适宜的机会,与学生长谈一次,象朋友一样地交流一下感情、认识、看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思想教育工作方法永远都不会“过时”!
4.培养孩子正确的娱乐观念和方式。
对待学生,我们不是禁止,而是引导。学习毕竟有其辛苦的一面,学生迷恋游戏机也有一定的原因。作为班主任等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主题班会等形式告诉其迷恋游戏机的害处,端正其认识,同时要培养孩子正确的娱乐观念和方式,引导其进行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于已经迷恋上的学生,如果有必要的话,可请心理医生帮助治疗。
5.经常反思我们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认可。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与承认,需要成功的满足。特别是一些后进生,他们在学习上的失败,失去了老师和同伴的认可,感受不到成功的体验,为了获得同龄群体的认可,他们找到了玩网络游戏的捷径。在现实中,那些迷恋者或“游戏高手”大多就是学习成绩差或性格孤僻的学生,在游戏中,他们得到了同龄群体的认可,获得了成功的乐趣。所以,我们教育者要在班级(或学校)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出来,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和好的评价。
(二)家长方面:
1. 掌握孩子的生活情况。由于“减负”和减少学生在校时间的措施的实施,学生在校外时间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家长参与管理教育,既要给一定的空间,又不要让孩子长时间的处于无人管教的“真空”状态,。
2. 给孩子的零花钱不要太多。有些家长认为现在家庭富裕了,自己的独生孩子可不能过着寒酸的生活,于是让孩子随意挥毫钱财,使孩子有了进网吧的经济基础。
3. 充分认识电脑的负面影响。首先是改变观念,社会的进步出现了“网吧”,可怜的父母,特别是农村中的父母自以为自己的孩子进“网吧”学电脑,正为自己的孩子掌握现代技术而高兴,孰不知大多“网吧”中的孩子,除了上网聊天外,剩下就是玩游戏,游戏里面充满了色情、暴力等场面,对孩子的危害更大。也有的家长以为青少年玩游戏机可以开发智力,增长知识,可是经有关专家为期一年的调查研究发现:网络游戏软件是事先设计好的控制程序,是一种固定模式的大脑定型训练,并不能促进大脑工作能力,而这种重复刺激反而使得大脑活动趋于条件反射,其灵活性大大降低。所以家长应该随时要掌握好自己孩子的平时的生活情况,对于迷恋玩游戏机的,要及时发现,及时制止。
4. 坚决制止孩子玩暴力、色情游戏。国外曾做过这样的心理实验:让一批少年儿童看暴力影片,之后观察他们的反应。结果,孩子们基本倾向于暴力化玩耍,模仿影片中的暴力行为。犯罪心理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暴力游戏与青少年暴力事件频发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对未成年人影响尤为突出!”李玫瑾说,许多暴力游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发生的。李教授分析说,在游戏世界里,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武力解决。当青少年熟悉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之后,在现实社会中遇到冲突,便会采用这种最熟悉的方式来解决。在他们看来,这和在游戏里无数次重复过的行为没太大不同,但在现实中却会酿成大祸。陶宏开教授说,“当孩子沉溺于网络和游戏不能自拔时,他们很难分清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很多在游戏中才出现的打打杀杀行为,很可能习惯性地被带进现实生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陆士祯认为,经常接触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它会模糊青少年对好坏对错的价值判断,从而导致青少年的价值偏离。其次,影响青少年的行为模式。青少年游戏迷可能会在游戏过程中形成一种相应的道德观念和思维习惯,从而在现实社会中与他人相处时习惯用暴力解决冲突。其三,影响青少年的情感。长期接触暴力游戏容易使青少年习惯于血腥和暴力场面,进而可能会形成一种麻木的生命观。色情游戏的对青少年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经营不良的网吧常是是非之地,由于人多而杂,管理如果不到位,很容易诱发打架斗殴、敲诈抢劫等刑事犯罪行为。
5. 家长对电脑要学,要懂。要能妥善地管理,如增设用户加密、开机加密;安装过滤软件,过滤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安装相关软件,限时限内容使用电脑等。
6. 不要让孩子骗了。电脑游戏娱乐的诱惑力,有可能带来对学业的冲击。电脑上的游戏软件远比网络游戏机、手掌机上的 游戏项目画面精美、内涵丰富,更加生动形象、变幻无穷,饶有趣味。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电脑拥有者购买电脑前的最初需求用于娱乐游戏的仅为8%,而潜在购买者拟购买电脑用于娱乐游戏的已上升到12%。不仅如此,已经购买电脑者购买后的实际用途也与购机初衷发生了变化,诸多购机动机因在实际用途的比例中唯一呈上升趋势的即是娱乐游戏。同样体现在时间分配上,实际娱乐时间竟是教育子女时间的180.97%。电脑游戏娱乐的诱惑力使成年人都难以抗拒,更何况是自制力较差的青少年群体。在电脑上玩游戏娱乐欲罢不能,无以自拔,影响到正常学业的完成,这与电脑辅助教学南辕北辙,却是要慎之又慎的。
7. 真诚交流,互通感情。多与孩子交流。多与孩子沟通感情,多让孩子在现实中得到快乐,多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多让孩子了解、领悟父母的辛苦,让学生学会尊重,让孩子心悦诚服,坚持坚持正面引导,根除网瘾。
(三)学生方面:
1. 充分认识迷恋上网的危害性。
应该说,网络也有不可低估的正面影响的。如可以培养正义感和爱心,可以培养社交能力,培养经商的能力,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等。
但长时间沉溺于网络游戏,导致视力下降、生活规律紊乱、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能力变差、成绩下降、品行不端等,将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特别是迷恋网络游戏后,会形成精神依赖和相应的生理反应,难以摆脱,这些特征与毒品的成瘾行为特征极其相似,故有人称网络游戏为“电子海洛因”。
有可能使人际关系趋于淡化。电脑的交互式处理能力,开辟了人与电脑的天地 ,而排斥了人与人间的相互交流。长时间关在室内与电脑独处,使社会被分离成一个个“独享空间”,这种无形的“隔离带”,难免使人们陷入“现代孤独”。
“为伊消得人憔悴”,拿青春玩游戏,视健康为儿戏,这不是真正的爱自己,这是在拿生命开玩笑!
游戏中孩子可以轻易结束一个人的生命,游戏也易导致一个人看破红尘,极易产生消极厌世的心理,进而可能导致一些人草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2. 谨慎地交朋结友。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对待网络游戏这个问题上,我们也很强调交朋结友的问题,经常与网友网迷在一起,谈的当然就难免是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之类的东西了,这难免染上网瘾。
3.有意识地培养其它的多种多样的情趣高雅的爱好。一个人的爱好应是丰富多彩的,要相信,除了玩游戏以外,世界上还有许多高雅的活动。如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培养写作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等。要多学习,多听讲,多交流,多明理。
4.找回自己,重树自信。自己跌倒的,自己爬起来!“浪子回头金不换”,“解铃还需系铃人”。自己走进去的,当然应该自己走出来!
孩子患上了网瘾,亲友揪心,家长哭泣,老师苦口,政府棘手,人们不得不再次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 学校、家庭、社会都有义务和责任帮助青少年摆脱和远离这“电子海洛因”,也只有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还孩子一个纯净、充满生机和活力、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的环境,中华民族才有振兴的希望。
“路漫漫其修远”,让学生走出网吧,远离网吧,回到教室,回到现实,学业有成,榜上有名,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愿,更是社会、家长的期盼。其路之长、之艰唯有为人之师者尝之,为人父母者尝之。
网吧,想说恨你不容易!愿网瘾患者能早日读懂父母的泪水、老师的期盼。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