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不仅仅是“减”

作者:乐成公立寄宿学校 朱旭微  时间:2006/1/7 19:01:5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85
  所谓“减负”,主要指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我国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减负本身并不是目的,学习也不是越轻松越好,减负的目的还是为了更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 
  在我看来,学习负担有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学习负担;二是内在的学习负担。外在的学习负担主要指由学习负载量过大造成的压力,比如课时多,作业多,考试多,多到超过了学生的生理承受能力。内在的学习负担主要指过重的心理压力,如教师过高期望的失望流露,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的转嫁,社会单位招工还唯学历和名牌大学是重的现状等,都给学生带来这样那样的心理负荷。
  其实负担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但归根到底是主观的,因为它最终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它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性。同一种事物,对一个人来说是负担,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享受。在学习上的所谓“负担”,在很大意义上意味着不快、痛苦、令人生厌,更多的是指那些学生内心不愿意做但由于外在压力的迫使而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即便工作量不大,也会感到是一种负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便工作量较大,也不会感到是一种负担,甚至会感到是一种享受。1800年,当年轻的鲍迪辛说他愿意为音乐而“受苦”时,歌德冷淡地回答说:“艺术中没有受苦这种事”歌德的意思是说,从事艺术本来就是享受,如果认为为艺术而工作是“受苦”,他永远成不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杨振宁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次谈话中说,近来上海一家杂志著文介绍我的生平。文中有一个小标题叫做“终日计算,沉思苦想”。这没征求我的意见,我不同意,尤其不同意这个“苦”字。什么叫“苦”?自己不愿意做,又因为外界压力非做不行,这才叫苦。做物理学的研究没有苦,物理学是非常引人人胜的,它对你的吸引力是不可抗拒的。这说明负担因人而异,具有主观性感受性。
  应该辩证地看待我国中小学生学习负担,即既要看到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一面,又要看到负担过重背后所隐匿的负担较轻乃至过轻的一面。 从另一个方面看,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有较轻乃至过轻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习主要局限于接受现成的知识。我国中小学生在学习中主要局限于理解和接受已成定论的现成知识,一元性的教与学不必要要求学生再有什么研究、探索、发现以及判断、选择和置疑。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不高的,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负担也是较轻的。
  二是学生的学在很大程度上被教师的教所替代。应试教育导致我们的教学功利性十足,其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直接、快速、简便地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既定的知识和结论。至于达到这一目的和开发学生智慧所需经历的教与学的过程、尤其是学生学的过程却常常被过多地简化或省略了。我们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抱着他们或牵着他们在走,负担较轻;西方学生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在摸索着走,负担较重。
  三是学生的学习已基本模式化、套路化。在我国,各种升学考试进行了这么多年,必然出现知识点的重复和应试方式的模式化、套路化,只要花大量的时间,采用题海战术,比较容易有针对性地把握。以作文教学为例,学生的负担重主要是重在量上,即要写大量的作文,但各种题材的作文已基本上模式化、套路化。论说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式,记叙文把握好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再背上一堆描写和形容不同人物和事物的词汇。这样的作文千篇一律,并不难写。而且,我们的作文往往可以闭门造车,甚至瞎编乱造。许多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中小学生大都写过扶老婆婆过街、给老师送伞、借给同学橡皮擦、给希望工程捐款这类假故事。这种作文既不用查资料,更不用搞调查,写多了、背多了、抄多了,按照一定的套路一会儿工夫就可炮制出一篇。因此,我国的作文教学理念乃至整个教学理念,至今仍没有超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可见,从质的意义上讲,我国中小学生的作文负担并不重。相对于我国中小学生的作文负担,美国中小学生的作文负担在量上较轻,因为他们不用写太多的作文,但由于其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不同,教学要求不同,套路化的东西比较少,因此负担也有较重的一面。首先,与我国中小学传统的命题作文不同的是,美国教师往往不定题目,而是定“场景”。譬如:“当你乘坐的轮船沉没了,你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你将怎么生活?”“任选一个州,介绍这个州的风土人情”;“任选一类动物,以杂志的形式作介绍,不仅要有文字,还要有插图”。显然,这样的作文不是那么容易写的,不能闭门瞎编,而必须查资料,甚至搞调查,还要进行组织、加工和思考。其次,与我国中小学作文题目通常较小(如“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最高兴的一天”;“我最敬佩的一个人”等)所不同的是,美国中小学的作文题目通常比较宏大,如“我心中的美国”;“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你认为谁应该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负责?”“人类怎样才能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等。显然,这类作文是相当难写的,不仅需要查阅若干资料,而且还要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还要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素养和高屋建瓴地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显然,从质的意义上讲,美国中小学生的作文负担并不轻。可见,并不能笼而统之地认为西方国家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比我们轻。
  四是学习负担严重失衡。由于应试教育的价值导向,我国中小学教学过度倾斜于与升学考试有直接关系的科目和内容,从而造成学生学习负担严重失衡,一些方面过重,一些方面过轻。应试教育基本上是本着考什么就教什么、考多少就教多少,甚至不考就不教的原则来分配学生的学习负担的,致使在考试科目、尤其是主要考试科目方面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而在非考试科目包括考试科目中的非考试内容的学习方面学生的负担又过轻。而在西方国家的中小学,对考试科目和非考试科目、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重视程度并不明显的厚此薄彼,学生的学习负担大体上比较均衡,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和全面性。
  因此,必须辩证地看待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必须对学习负担进行重新分配和内在改造,应该相对较重的就要重一些,应该相对较轻的就要轻一些,一些方面减负的同时,一些方面还要增负,从而提高学习负担的价值和“含金量”,在付出相同的时间和精力的前提下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对于学习负担的问题,我们并不是一味地只能做“减法”,同时不要做“加法”。减,主要指减少量意义上的“无用功”学习负担;加,主要指增加质意义上的“有成效”学习负担。概括地讲,就是要“减无用量,增有用质”。如果只看到学生负担过重而没有看到较轻的一面,一味而简单地强调减负,或为减负而减负,是不利于正确理解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也不利于在总体减负的前提下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实事求是地讲,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种种原因是不可能在总体上真正减下来的。这是因为,第一,中国人有吃苦耐劳、苦读苦学的传统;第二,中国人有出人头地、光耀门庭的强烈心态;第三,中国人所面临的生存压力和生存竞争形势相当严峻;第四,中国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太少;第五,中学生在某些学科方面的学习成本过高;第五,“减负”从根本上讲无法通过行政命令使所有学校统一行动。以上几个因素综合关联,使得总体意义上的减负很难落到实处。也就是说,在我国特殊的情况下,中小学生在学习上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在总量上是不可能有什么减少的。既然如此,反正学生注定要承载较重的学习负担,注定睡眠不可能很充足,与其成天喊减负而又不能真正减下来,不如更多地去思考“负”的质,思考什么样的“负”更有利于学生内在素质的提高,什么样的“负”对学生的素质更有开发价值。现在人们关注的减负,几乎是局限于简单意义上的课业量的减少,而不关注改造和提高“负”的质(即“增质”),使学生付出的努力更有所值。
  “增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减负,因为高质量和高价值的教学活动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更能使学生体会到自我的价值,更能营造出宽松和兴奋的教学氛围。这样,即便学生学习的总负荷没有减少,学生在心理感受上也要轻松一些,这种轻松来自精神上的愉快和对成功的体验,也能起到减负的作用。而且,“增质”意义上的减负,其作用绝不亚于“减量”意义上的减负。因为,学习负担是否过重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心理感受的问题,同样量的负担,由于质的不同,学生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做自己乐意做的事情,即便累一些,也不会觉得负担过重,甚至乐此不疲;做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情,即便不累,也会觉得负担过重,甚至度日如年。因此,减负不能仅仅局限于“负”的量上的减少和客观上的减压,还要注重“负”的质的改造和主观上的减压。就语文学科而言,实现减负主要有如下途径:
  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是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方法辅导。未来学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力的人。正因为如此,苏霍姆林斯基再三强调,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从长远来看,培养自学能力是一项比接受知识更为重要的任务。
  三是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如阅读文章的圈点、摘抄、背诵、评注习惯,学生的书写习惯,完成作业的习惯等。
  四是帮助学生端正学语文的态度。因为“在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学习态度使智力中常的学生进入优秀行列;而态度差则使智力优秀者转入落后的队伍。学习态度虽然不直接介入学习认识活动,但积极的态度能促进和推动智力的充分发挥,而消极的态度则会阻碍和干扰正常的智力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态度对学习成绩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级的升高,将进一步增强。”(语文特级教师张富语)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语文学科做到了“要学、原学、能学、乐学”的时候,他就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学习语文对他来说已根本谈不上负担。
  要做到这些,首先最重要的应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其次,要强化“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自己;优化教学方法,增强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向45分钟课堂要质量,达到“功在课堂,利在课外”,提教师之质,减学生之负,使减负得以真正实现。
  以上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恐怕我也是纸上谈兵。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匿名 于01-08 21:42发表评论: 第1楼
  • 目前教材上的课文、试卷上的材料都在淡化文本,但改中考卷、高考卷时却仍在强调文本。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强调素质教育,却要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如果这种批改方式不改革,那么我们如何改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