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古诗中写景的技巧

作者:安徽省太湖县白沙中学:詹长青  时间:2006/1/25 20:48:0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738
  在我们所学的古诗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细细品味这些千古佳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写景的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技巧,同样可以应用于我们的作文之中。
  一、 细致观察,写出景物特点。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有这么几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意思是说:八月洞庭湖积水上涨,与湖岸齐平,辽阔如镜,蓝天映照湖中,天水一色,混为一体。云梦泽水气蒸腾,洞庭湖波涛汹涌,声如万鼓齐鸣,震撼着岳阳城。这样的景致,就是诗人细致观察的结果。它把诗人见到的洞庭湖水天相接的情景形象地写了出来。诗人笔下的洞庭湖博大浩瀚,一眼望去,水连天,天连水,大有吞吐太空的气势。以蓝天含于湖内,突出湖面宽阔无垠。用波撼岳阳城,说明湖水连连而致,水势波涛汹涌。
  二、 大处着眼,描写壮阔场面。
  唐代大诗人李白《渡荆门送别》诗的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的名句。它的意思是:出三峡以后,随着平原的出现,山岭逐渐消失,长江就奔流在辽阔的原野上了。这两句诗没有写某一处的景象,而是从大处着眼,写出了一派壮阔的气象,那连绵不断的巴山,至荆州始断;那大江自万山中来,至此千里平原,江面逐渐放宽放大。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开阔而丰美的诗意空间。
  三、 小处落笔,精绘动人细节。
  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称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北固山下镇江周围的水面辽阔如海,在黑夜将尽未尽、天光还未全明之时,一轮红日从江心冉冉升起,说明江上日出早。江南春来,新年未到,已有一丝春意,从景物上来说是江春,从时间上来说却是旧年。生活中的寻常事,一经锤炼,极富韵味。诗人从小处落笔,精绘细节,一个“生”字,一个“入”字,全用动态描写,生动活泼、形象鲜明,境界壮阔、奇丽,而时光流逝的感觉,客子异乡的情思,也全在景象之中透露出来。
  四、 赤橙黄绿,描绘缤纷世界。
  唐代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整首诗是用奇异的色彩组成的。“黑云”、“甲光”、“金鳞”、“燕脂”、“夜紫”、“红旗”、“玉龙”,一系列变幻莫测的光与色组成了这幅战场的图画,真让人目不暇接,无怪大诗人陆游称赞它是“五色眩曜,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五、 动静交错,渲染无尽韵味。
  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的后两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绝,惟闻钟磬音。”写的是美丽的山光使得鸟儿的性情愉悦,在花木丛中婉转唱歌。山和云天倒映的潭影激起诗人的心声,使诗人摆脱尘世烦扰而感到无限轻松愉悦,从而走向与物同化的境界。在一片沉静中,万籁俱寂,只有钟、磬的余音袅袅。这是静中之动,弥见其静,更加强化“静”的意境。这就使鸟乐山光、心空潭影随着景物、声响的变换而得到进一步升华,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